创新:应战国考的“大作文”| 管理者话“国考”

2022
09/09

+
分享
评论
健康界悦读
A-
A+

领航:“国考”优秀案例集之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

本文作者:柯春海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党委书记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下称“李惠利医院”)作为一家建院时间不足30年的年轻医院,却能在强手如林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挺进百强,排名宁波市第一,这一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应战“国考”的方略,那就是:充分发挥医院在医疗质量和临床技术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补齐运营管理和持续发展两个维度的短板,在此基础上让满意度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从对“国考”各维度指标进行分析并绘制的雷达图上可以明显看到,李惠利医院医疗质量在四个维度中得分最高,分数甚至不低于省级大型三甲医院。这得益于近几年医院持续推进的三项工作:一是明确和优化医院的功能定位;二是持续推动学科拓展提升工程;三是全面实行质量管理。

自1993年建院以来,李惠利医院一直非常注重发展自身特色,将医疗技术创新作为主打方向,把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视作医院的生命线。近几年,浙江省着力建设三大都市区和省会杭州之外的省级区域性医学中心,宁波市成为浙江省的三大都市区之一和两大省级医学中心之一。为了与宁波加快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的战略目标相契合,李惠利医院也将功能定位从原来的地市级医院逐渐转变为区域危急重症与疑难疾病救治中心和浙东地区(台州、舟山、绍兴、宁波)省级区域医学中心。

为了与城市发展目标和省级区域医学中心的定位相匹配,李惠利医院必须努力提升医疗技术与服务能力,努力打造宁波医学新高地,这既是医院的重大机遇,也是宁波市委市政府的具体要求。因此,李惠利医院将持续推进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迭代升级为“学科拓展提升工程”,并明确列入医院的“十四五”发展规划。

李惠利医院对学科拓展提升工程的规划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打造医学“高峰”,即打造三大品牌学科,努力推动其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或省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

三大品牌学科分别是肝胆胰诊疗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疗中心、心脏大血管诊疗中心。在这三大品牌学科当中,医院力争在大器官移植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心脏移植、肺移植方向。

举例而言,近年来肝脏移植技术的发展就是李惠利医院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学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医院主抓肝脏移植技术,实现了从单纯的公民逝世后的器官移植到成人活体肝移植再到劈离式肝移植的三步技术跨越。目前,全国医院中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不超过20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惠利医院开展的劈离式肝移植技术创新——一个肝脏移植给两位患者,真正做到一肝救两命。截至2021年,李惠利医院成为中国大陆单中心完全半肝原位劈离移植例数最多的医院。更难能可贵的是,医院劈离式肝移植的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值。可以说,李惠利医院的移植质量达到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

学科拓展提升工程的第二层次是做好医院的7个市级重点(扶持)学科建设。李惠利医院以地方政策为引领,加强与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推进学科“高原”。

以骨科为例,从整合到细分,体现了李惠利医院对重点学科的培植模式。此前,骨科下设的各疾病组往往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但患者的情况是复杂的,所以医院下决心将原来的“大骨科”进行整合,成立了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这样,医院对外申请项目和课题、发表文章或学术合作,都可以“一个拳头”集中发力。同时,医院在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之下又细分了4个亚专科,分别是小关节与运动医学、大关节与运动医学、脊柱外科和骨科创伤。根据各亚专科特点,医院分别给予精准扶持,催生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比如,李瑾主任、丁少华主任团队针对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撕裂这一世界难题创新手术治疗方法,并在世界顶级骨科杂志《骨关节杂志》(The Bone & Joint Journal)刊登发表相关论文。这篇论著既是宁波市的骨科医生在该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近十年来浙江省的骨科医生在该杂志上发表的唯一一篇研究性论文。

第三层次则是积极推进院级重点培育学科,主要措施是推动医院的人才、技术、设备的资源整合,填平“洼地”,筑牢学科高地基石,逐步将更多的学科打造成宁波市重点学科。与各学科拓展提升同步推进的还有针对专病的中心化建设,其目的是希望交叉学科之间能以疾病为纽带进行多学科整合。

回顾过去的几次“国考”,如果说医疗质量维度是李惠利医院的重要得分项,那么在可持续发展维度上,医院却是栽过跟头的。

第一次“国考”成绩公布,李惠利医院在可持续发展维度上成绩较差,医院上下痛定思痛,开始狠抓这块工作,在第二年打了个翻身仗。

医院采取的策略就是:以科教创新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两项工作,一是人才培养;一是科研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针对科研管理体系进行的改革,变科教一体的管理方式为科研与教学分开管理,在科研科平行建立医工融合创新研究院,在教学科下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有了实体化的机构支撑,医院科研能力逐步提升,研究院已提升为宁波市级的医工融合创新研究院,还搭建起分子生物、组织病理、动物实验、工程技术四大研究平台和一个生物样本库。依托科研平台的建设,医院不但收获了越来越多的重大项目,更重要的是全院职工尤其是年轻医生的心态发生了巨大转变,大家自觉在心中拧紧了抓科研、重教学的弦。

在人才方面,李惠利医院除了加大引才力度,围绕研究院四大平台建设引入高端人才,还尝试“柔性引才”,即人才不必全职引入,只需全年在李惠利医院工作不少于两个月。这一政策得益于宁波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引进的创新举措——人才不必为我所有,而是为我所用。“柔性”引入的专家可以不定期来医院进行调研、学科规划和现场指导,李惠利医院的医生也可前往对方单位进修学习。李惠利医院向专家所在单位支付合作费用,专家团队则在保证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帮助李惠利医院发展学科,三方共赢。

通过双管齐下的人才引进和医院的重点支持,李惠利医院科研能力快速发展,更进一步推动了临床技术的进步。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维度,李惠利医院的思路非常明确,但也清楚科研创新非一日之功,不过医院坚信,只要持之以恒,终会水到渠成。

正是遵循以上思路,李惠利医院在前几次“国考”中守住质量基础,弥补科教短板,取得了全国百强的成绩。今年开始,医院将把重点放在失分相对较多的运营管理维度上。纵观“国考”排名前50的医院,都是在信息化、精细化方面做得比较到位的,下一步李惠利医院也将在此发力,狠抓运营效率。

如果说“国考”中医疗质量与可持续发展两大维度的主题词是“创新”,那么医院在运营效率方面的主题词则是“融合”。李惠利医院一院两区,从分开到合并,正在着力做好三方面的融合——信息融合、人员融合和学科融合。创新与融合是医院一直在做并已初尝“甜头”的两篇文章,而医院在“十四五”阶段提出的“赶考”新命题,则是契合医院“厚德、务实、创新、卓越”的院训,在“融合、创新”基础上着力开启“卓越”新篇章,最终真正迈向卓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李惠利医院,国考,绩效考核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