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琼队员们的方舱日记:难忘这456小时!
援琼队员们的方舱日记
难忘这456小时!
9月3日下午3:15,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琼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12名医生、56名护士以及2名药剂师共70人全部平安返沪。医疗队于8月15日出发,在“疫”线奋战19天后,9月2日完成抗疫支援任务。在医疗队之前出发援琼的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副科长、国家卫健委感染预防和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高晓东,医院感染管理科陈翔医生顺利完成任务随队返沪,检验科张春燕副主任技师也于次日完成支援任务后返沪。在医疗队之后出发援琼的我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已于9月1日返沪。援琼期间,各位队员秉持着“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不仅精心疗愈患者的身体,同时关怀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等各方面——精细化的医疗、护理管理,创新性的爱心小屋建设……医疗队员们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舱内的各项工作。几个小故事,摘自援琼队员们的方舱日记,难忘这携手共克时艰的456小时!
01
援琼医疗队队长 冯国栋
方舱里的“小课堂”
入驻三亚第四方舱后,我们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一是季节温度不同。三亚夏季高温高湿、蚊虫较多,队员在舱内发生中暑、虫咬性皮炎的风险很高;二是患者构成不同,儿童患者占比较高,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多;三是队伍组成不同,方舱的医护人员来自14家不同的医院,专业方向也不同。因此亟需构建新的方舱工作模式。为了加强舱内医护人员对新模式的熟悉度,我提议每晚7点医疗交班前花半小时进行专题培训。该提议得到了方舱内很多医护人员的支持。我们的“方舱小课堂”就此开展。大家结合自己的专业报名专题讲座主题,内容既有针对医疗队员的院感防护及中暑、皮疹的防治,也有针对患者的血糖管理、癫痫、高热惊厥等的应急处置。结合医疗队的中医特色,我们推出了现代冥想、中医推拿、现代针灸等讲座。开舱期间,共有10家医院27名医护人员进行了专题讲座。这些“方舱小课堂”不仅推动科学治疗方法和理念在方舱内得到推广,也让不同医疗队的队员通过交流学习变成了彼此信任的好朋友。除了理论培训之外,我们还先后进行了高热惊厥和癫痫发作的急性处置情景模拟演练,帮助我们进一步优化处置流程,使得方舱内突发事件发生时,医护人员均能快速响应,正确处置。
在海南的这段时间,我们多次举办临时党支部会议,对抗疫期间方舱的顺利运转、重要工作部署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主持相关工作。我们在舱内建立了党团联动机制,提出关爱队员计划、提升患者满意度计划、建设关爱小屋,各项工作都持续、顺利推进,切实提高了队员和患者的满意度。在关舱前一天,我们举办最后一次临党支部会议,会议邀请了我院党委书记汪昕参会,采用线上会议模式,围绕“我心向党共筑梦,不忘初心跟党走”的主题做抗疫工作汇报,临时党支部支委分别做工作汇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代表对援琼工作期间的思想和工作情况进行发言。抗疫学习两不误,这一趟援琼之行,我们收获满满!
02
援琼医疗队副队长 张亚平
与时间赛跑,抢救情绪不稳患者
在三亚第四方舱医院工作的十余天时间里,留下了太多让我难忘的瞬间,比如发生在8月24日凌晨的那一幕——一名患者情绪激动,在一脱区门外失控砸门砸窗,致双手多处伤口,血流不止。舱内值班的我院医生计海婴和迪丽达尔接到通知后立刻赶到,并联系病区护士和患者家属。随后计海婴医生将其带到舱内消控室紧急处理伤口,其他医生陆续赶来,发现一处伤口非常深,需转运至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做彻底的精准缝合,同时还需注射破伤风和抗生素治疗。计海婴医生立刻向方舱指挥室汇报。当时,我正坐镇指挥室值班,获悉此事后,迅速联系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的陆录教授,后者紧急赶到舱内,在有限的手术条件下,用手电筒的灯光为患者手部伤口进行清创缝合。凌晨3点,在计海婴医生和一名保安的一路护送下,患者被紧急转运至定点医院,及时获得治疗。方舱应急预案完善,处置得当,使得患者得到最好的诊治,对于医者来说,这是最大的欣慰。
03
感染管理科副科长 高晓东
疫情阻击战中,人力资源保障同样重要
这两年来10余个城市的抗疫经验让我充分明白疫情阻击战有很大一部分是打的保障战。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人力资源保障。本次三亚疫情中,人力资源尤其是三保人员(保安、保洁、保供)紧缺,同时方舱仓促启用,物资转运通道规划不合理,这些都导致清洁物资入仓和医疗废物出舱面临极大难度。虽然困难重重,我们医疗队迎难而上,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主动承担起了物资清运工作。8月的海南天气炎热且湿度很大,再加上方舱医院空调不“给力”,我们援琼医疗队的伙伴们工作不到1个小时就大汗淋漓,在艰苦条件下,大家没有任何退缩,发挥能“敢打硬仗、善打大仗、能打胜仗”的团队精神,在人力不足的时间里,保障了方舱医院的正常运行,圆满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
04
援琼医疗队护理组组长 陈轶洪
以爱之名,三亚方舱的“爱心小屋”
援琼期间,我们在满足患者治疗需求的同时,也第一时间关注患者们精神和心理需求。我们设立爱心菜单调查患者需求,在物资相对紧缺的前线,我们开足脑筋调配患者所需物品。我作为爱心小屋负责人,与另一名党员小组长及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三人组建成队伍,对爱心小屋进行全程管理,将爱心小屋设立为舱内“党员示范岗”。在党员力量号召下,队内有越来越多的小伙伴拿出自己珍藏的零食、水果等物资,给舱内患者补充营养。对于病区内的学龄前儿童,我们为他们准备解谜道具等益智类游戏。对于学龄期的学生,我们在小屋内设立学习园地,以便他们温习作业。病区内有位85岁高龄、牙口不好的老奶奶,每餐都需要进食半流质,队员们把身边仅有的八宝粥都带去,并常常与奶奶沟通交流,协助其进食,奶奶在我们的护理下,一天天好转,临出院之时,奶奶感动地说道“感谢上海中山医院,因为你们,我的身体才好了起来”。我们也化身“知心大白”,和一些有思想顾虑的患者们促膝长谈,不断化解他们心中的忧虑,让笑容重回他们的脸庞,自此,前线不再是充满新冠硝烟的战场,而是充满爱的“心灵花园”。
来自上海、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我们,一直谨记“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希望能将其不断传递给我们的患者,而在前线以爱之名成立的“爱心小屋”,便是我们对中山精神最好的诠释。
05
心内科医生 常书福
恪尽职守 千里护“心”
接到医院发布组建援琼医疗队的紧急号召令后,我第一时间便报了名。我深知,顺利完成援助任务需要大家通力合作、互相帮助,我也用行动践行这这一点。对于非心脏科医生而言,如何进行心电图检查是一个难题。于是,我在接诊患者之余,与老年科徐侃医生合作,拍摄关于心电图检查的相关操作视频供大家参考,同时承担本组心脏疾病会诊任务,在工作会议上开展心电图相关讲座,交流经验。三亚高温高湿的环境,不仅对“大白”们是个考验,对方舱患者也有很大影响。一天,一名年轻患者突发晕厥,考虑其可能是血管迷走性晕厥,在医疗队的安排下,我进行了一场晕厥疾病的系统培训,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我也及时指导血压波动患者调整用药,及时为断药患者调配用药,监测血压,避免发生高血压急症……
一幕又一幕,不断在脑海中浮现。尽管只有不到20天时间,但在三亚第四方舱医院度过的这段日子,已在我的职业生涯上写下了难以磨灭的一笔。
06
康复医学科治疗师 金序伦
在三亚方舱种下康复医学的“种子”
方舱内有几名卒中病史五年以上的患者,其患侧肢体由于长期没有得到治疗,已挛缩僵硬,呈典型的异常运动模式。在完成舱内的常规治疗任务之余,我常常教他们正确的抗痉挛运动技巧与注意事项,通过康复宣教,提高他们在舱内的自理能力。如何安全高效地帮助需要轮椅出行的老人完成床椅转移、坐站转换是方舱工作痛点与难点。为此,我给队友们分享了辅助病人省力翻身起床、安全坐站转换的技巧与注意细节等最实用、最基础的康复知识。
许多实际有康复需求的患者由于缺乏康复意识,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我们希望在方舱内种下的一个个康复医学的种子在未来可以发芽、开花、结果。
07
感染管理科医生 史庆丰
我在方舱做“院感”
在医院召唤出征的那一刻,我再一次毫不犹豫地选择奔赴抗疫一线。此次驰援三亚第四方舱的上海医疗队由14家医院组成,如何统一防护服穿脱流程成为第一个难题。为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丁百兴老师开展培训,对穿脱区的设置、物资需求、人员管理等问题展开全面细致的介绍,最终,大家达成共识,对感控措施采取同质化管理要求,全力拧成一股绳去解决问题。开舱第二天,我们发现了新问题:工作人员在脱卸区排起长队,与此同时,三亚的高温与暴雨演绎着“水与火之歌”。经过多方协调,最终我们决定错峰上下班,加开班车频次,同时启用原本备用的第二脱卸区。多措并举,排队现象很快消失。然而很快,第三个难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许多新招募的工勤人员缺乏方舱工作经验,我们通过自身展示、案例教导、实战穿脱等多种方式展开多轮培训,并设置“穿脱小考”,唯有考核通过的工勤人员方可入舱工作。
就这样,短短数日内,第四方舱医院的各项院感要求和措施步入正轨,极大保障了这座“生命之舟”的安全运转。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