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来看我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9月2日,国家卫健委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信息化工作进展与成效。
现将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的发言重点内容整理如下:
卫生健康信息化工作进展与成效.
制度规范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
国家相继出台关于促进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与“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制订印发“十三五”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安全规划,推动形成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大数据发展和“互联网+”服务为引领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互联互通的平台基础逐步夯实。
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初步建成,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实现各级平台联通全覆盖。积极推动公立医院逐步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依托平台推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诊疗信息互通共享。
疫情防控应急能力全面提升。
发挥大数据在疫情防控、监测分析、病毒溯源、物资调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运用大数据追踪风险人群,切实保障公众有序出行。
便民服务应用成效不断凸显。
全面推进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10项服务30条措施,深化便民惠民“五个一”服务行动,全国各级医院普遍开展互联网健康咨询、分时段预约就诊、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优化改造就医流程,看病就医“三长一短”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明显增强。
贯彻《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印发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服务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建立卫生健康行业网络信息与数据安全责任制,制定应急预案。
总体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面对数字化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卫生健康行业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健康新基建,培育服务新业态,提升发展新动能,积极构建数字健康战略发展新格局。
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数字抗疫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大数据支撑疫情防控:
一 、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数据共享机制。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筹下,横向上,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了跨部门“大数据”共享机制,并依托国家疫情防控管理平台等数据枢纽实现跨部门数据应用。纵向上,向各地及时分发多部门比对形成的风险人员数据,为各地开展“网格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做到“四早”“四清”。
二、是规范健康码管理,助力复工达产。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关于健康码的管理办法,持续推进各地健康码规范赋码、及时转码、守住安全底线。推动实现健康码相关核心基础数据全国统一共享。经过不断努力,已实现全国一省一码,赋码数据全国共享,便利群众安全有序出行,助力复工达产。
三、是深化线上服务,保障公众的就医需求。
全行业近年来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新的工具箱和途径。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健康”发挥了突破时空限制、免接触的优势,在保障患者特殊时期就医需求,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开辟了线上抗疫的“第二战场”。
推进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数据互认方面开展的工作.
国家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所有的省份、85%的市、69%的县建立了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各地建立健全了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等数据库,全国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200多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 由于医疗服务的复杂性、服务流程的多样性、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医疗数据的敏感性、医疗健康信息的互通共享应该说仍然还是一个有待攻克的难题。我国目前仍处在探索发展、摸索经验的关键时期。医疗健康信息的互通共享,一定要以应用场景为驱动,不能片面的贪大求全。 接下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有关部门以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等群众关心关切的“痛点”入手,开展攻坚行动,进一步实现医疗信息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互通共享。
新技术在医疗机构的应用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在全国31个省开展5G+医疗健康创新试点项目987项,上海、浙江、安徽等15个省开展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和社会治理实验,北京、山东、海南等12个省开展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提升基层医生服务能力。
安徽应用智医助理系统,提供常见病辅助诊疗、医嘱和门诊病历质控、慢病个性化管理等功能,3年来已覆盖全省169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1.7万个村卫生室,提供辅助诊疗2.8亿余次,基层高血压控制率达到69.3%,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二、是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浙江通过提供自助结算、诊间结算、移动终端结算等智慧结算方式,方便患者结算费用,门诊智慧结算率达79.1%,提升了患者就医便捷性。上海应用精准预约和智能预问诊系统,三级医院平均候诊排队时间低于30分钟,初步实现“候诊即就诊”。
三、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北医三院在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智能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实现处方自动审核、不合理处方拦截等功能,1年来审核处方30多万张,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安全和质量。
四、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浙江省的浙江医院应用智能重症医学辅助决策系统,1年来使用1600余次,重症患者评估准确率达到100%,脓毒症预测准确率89%,死亡风险预测准确率93%。上海瑞金医院集成视觉、触觉等传感器研制智能监测床,有效监测患者行为状态,无感获取患者呼吸、脉搏、心电等生命体征信息,实时提醒预警,2年来已监测住院患者1.33万例,患者院内不良事件率下降50%。
五、是提升患者康复效率。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山东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等应用康复训练机器人,帮助瘫痪患者改善或恢复四肢运动功能,1年来治疗患者3万余例,有效提高康复治疗针对性,缩短康复时间,降低治疗费用。
六、是提高医生工作效率。
福建省立医院应用智能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采集口腔门诊病历和超声检查结果,大大减轻了医生病历书写时间。
七、是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上海应用人工智能搜救机器犬,实现地震、火灾等应急救援现场的地形勘探、生命搜救和医疗急救物资配送,指导现场医生救治和急救资源部署调度,提升应急救援的处置能力。
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兼顾信息化与适老化.
一方面,要让老年人共享数字红利,推动数字健康产品易用好用。另一方面,对于确实不能或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保留必要传统渠道。
基于这些考虑,在“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便民惠民行动中,明确就适老化问题作出安排:
一、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创新服务方式“两条腿”走路。既要实现线上服务便捷化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更要注重线下服务人性化,合理保留传统服务窗口,让老年人等群体感受到细致适宜的服务。
二、是畅通家人、亲友或者家庭签约医生为老年患者代为办理一些信息化服务的渠道,比如挂号,完善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同时,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现场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检查结果等服务,要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同时,要配有导医、志愿者、社工等现场为老年人服务。
三、是进一步优化网上预约挂号、网上问诊等相关技术与服务流程,提供语音咨询引导服务等,尽最大努力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
----信息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