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中医、藏医、西方筋膜手法,其根本都在于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仲景刺期门与刺内脏包膜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伤寒论》卷三)
今肝气纵行,乘克脾土,故取肝之募穴期门。《脉经》有云:浮而紧者名曰弦,弦为肝脉。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伤寒论》卷三)
刺肝之募穴期门,以泻太过之肝气。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伤寒论》卷四)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伤寒论》卷四)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则愈。(《伤寒论》卷五)
期门为肝之募穴,肝藏血,又与少阳为表里,此阳病阴治也。从肝之募穴针引阳气出,以泻少阳之邪热。今邪入血室,故刺期门,随其血分实热而泻之也(似乎期门刺血泻热最快)。
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奇经八脉考》)
期门穴位于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为肝之募穴,又是足太阴、厥阴、阴维脉之交会穴。肝脏之体表投影: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骨,右腋中线平第6肋骨处;肝下界与肝前缘一致,起自肋弓最低点,沿右肋弓下缘左上行,至第8、9肋软骨结合处离开肋弓,斜向左上方,至前正中线,到左侧至肋弓与第7、8软骨之结合处。
《伤寒论》中,用针刺穴频次最高者,就是“刺期门”。
大部分针灸典籍中,也都记载期门的针刺深度为5分,刺法多以斜刺、平刺为主,尤其是左期门,怕伤及肺、肝等脏器实质。后来走访民间一些医家,治疗肝胆疾病时,发现刺右期门时,其深度都达1.5~2寸,必然刺到肝包膜。也见到过右期门有深刺2寸的记载。我一般见左关脉独浮弦而急动时,取0.12~40mm的毫针刺入右期门1.5寸左右,刺到肝脏包膜之后,患者多能感觉整个肝区有迫急感。临床刺肝包膜时,定位在第六、七、八肋间隙,在右锁骨中线附近寻找压痛点刺之,刺后左关的弦浮动感多能随之缓和。
临床有一医案,患者的自身针感生动说明了刺期门治疗热入血室的治法。患者女,26岁,子宫盆腔疼痛一年,不分昼夜不间断疼痛,经西医、中医各种方法治疗,甚至包括经阴道、直肠的直接手法,但终不效。查体:左右尺脉浮动而鼓,知任冲两脉的下部有邪气结,当有动痛坚处。在小腹中轴线极深处贴近脊骨处触及一条索,按之痛有放射感,左手固定,右手引针刺之,针感传至腰骶部、肛门以及整个盆腔,初次针后症减6成。再来时,尺脉浮滑鼓平息,见左关浮动于1~3菽之处,按气口九道脉之上腾治之,心包经取穴治之无效。三诊时,仍见左关浮弦,沉取时见紧象。先取肚脐左侧搏动处,再取之右期门,肝区体表区域内寻压痛点,用0.12mm×40mm的毫针刺之,刺激到肝脏包膜,病人自诉刺入时,针感直接传入小腹,子宫盆腔的痛感当下消失。此刻才恍然忆起,《伤寒论》关于热入血室刺期门的论述。
本案之思路:左关独浮动,肝之冲两脉的下部有邪气结,当有动痛坚处。在小腹中轴线极深处贴近脊骨处触及一条索,按之痛有放射感,左手固定,右手引针刺之,针感传至腰骶部、肛门以及整个盆腔,初次针后症减6成。再来时,尺脉浮滑鼓平息,见左关浮动于1~3菽之处,按气口九道脉之上腾治之,心包经取穴治之无效。三诊时,仍见左关浮弦,沉取时见紧象。先取肚脐左侧搏动处,再取之右期门,肝区体表区域内寻压痛点,用0.12mm×40mm的毫针刺之,刺激到肝脏包膜,病人自诉刺入时,针感直接传入小腹,子宫盆腔的痛感当下消失。此刻才恍然忆起,《伤寒论》关于热入血室刺期门的论述。
本案之思路:左关独浮动,肝之动,当于筋平,此处动于1~3菽,是皮毛腠理,故刺之肝脏包膜而愈。
据此可推理:胃、肾、膀胱、肠等相应部位,凡是其脉浮动鼓于1~3菽,当刺其相应部位的皮毛阳性反应点,或者内脏包膜的张力紊乱处。纹理不畅,气血不通,故为病。凡病,脉必见“独”,此即《难经》 《黄帝内经》取独之意。医者诊脉,由脉不平,知病气之所结,一刺邪结,再调其阴阳,是治本也。看似只为调脉平脉,实为调气血之不和。关于腹部内脏与内脏之间的关联,可以用中医“五行生克”解之;可以用藏医的三脉七轮的能量生化解之;也可以用西方手法学的内脏运动节律、轴向模式的变化解之。
以本案为例:
中医认为:其脉左关浮弦动,为肝胆郁实,肝主血亦主宗筋,郁结则热,女子以肝为先天,故肝郁血热,入于血室。
藏医可解为:肝区太阳轮之能量淤积,不能越膈肌上入心轮,导致太阳轮肝区能量过高,以致海底轮、脐轮的能量不能相互撞击,故无生克化气之功,太阳轮淤积导致海底轮病(密宗脉轮之大海螺脉与小海螺脉,更能精准描述此病机)。
西方内脏筋膜手法解:肝和升结肠之肝区部运动障碍,诱发肠道腹部网膜、腹壁后膜等运动或张力紊乱,进而导致腹部的肠韧带、子宫韧带等错构,累积淋巴动静脉血管回流不畅,自主神经的功能紊乱,运动模式的改变还会导致内脏之间过度摩擦形成伤害,慢性无菌性炎症形成粘连,继而疼痛绵绵无绝期。脏腑之间的运动和骨骼关节一样,故谓之内脏关节;如果内脏之间的关节紊乱,那么运动模式和节律都会随之改变,两者相互影响。内脏关节和运用节律或轴向偏转,会引起内脏的实质受损,或内脏筋膜的结节,筋膜相互粘连,牵一发而动全身。
西方内脏筋膜手法中有医案记载:肾脏韧带松弛,肾脏下垂可以引发高血压,把肾脏推动到正常位置,高血压不治而愈(以超声按摩肾上腺,治疗高血压确切有效)。西方的内脏筋膜手法和中医的募刺腹诊方法确有异曲同工之处。其不同之处:西方筋膜手法以外力调整内脏筋膜引导错位的内脏关节复位;中医的募刺法,以针迫脏,让内脏自身的运动改变,调整紊乱的筋膜张力。
不论中医、藏医、西方筋膜手法,其根本都在于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古典针灸以脉决定用针的大小、针刺的深浅、针刺的部位、针刺的补泻、留针的时间、治疗的频率,甚至是治疗的预后都是以脉作为标准。
摘自《针经知行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