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集采”退退退!创新医疗器械豁免集采,赛道将迎来爆发?
+
导语
转变过快的技术需求、患者就医场景变化使得医疗信息化行业急需一场底层重构,作为后起之秀的初创公司将如何完成这一“使命”?
文丨漆叶青
编辑丨刘 聪
亿欧大健康9月5日消息,近日,国家医保局对外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955号建议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对于“创新医疗器械暂不纳入集采”明确答复,表示要在集采之外留出一定市场为创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空间。
受该消息影响,9月5日早盘,不少创新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股价高开,港股微创医疗一度上涨17.86%,心脉医疗涨13.13%,惠泰医疗涨8.40%,不过截至当前发稿,前述公司已经渐渐回吐上午涨幅。
集采已成为国内医疗健康领域的大趋势,此前国家重点将部分临床用量大、临床使用较成熟、采购金额较高、市场竞争较充分的医用耗材纳入集采范围,其目的在于通过公开透明的竞争规则,促使价格回归合理水平,同时让企业获得明确的市场预期。
前期集采的品种——冠脉支架和人工关节均符合这一条件。而至于创新医疗器械,上述《答复》称,由于创新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尚未成熟、使用量暂时难以预估,尚难以实施带量方式。
东方证券发布研报称,医保局对于“创新医疗器械不纳入集采”的明确答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普遍认知的“医疗器械都会集采”恐慌情绪,政策支持创新发展愈发明确。同时,其还指出,随着创新的标准愈加明确,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目前,创新医疗器械标准参考《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该程序于2014年设立,2018年更新、对“创新”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其针对在发明专利、技术上具有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医疗器械设置了特别审批通道。对于经审查同意按该程序审批的创新医疗器械,国家药监局及相关技术机构,按照“早期介入、专人负责、科学审查”的原则,在标准不降低、程序不减少的前提下,予以优先办理。
截至今年6月,已有超过383个产品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155个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临床价值显著的产品获批上市,仅2021年就有35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全部产品主要涉及神经植介入、心血管介入、体外诊断、医学影像、外周介入、手术机器人、辅助诊断软件、肿瘤治疗等多个领域。
其中,微创系(包括微创医疗、子公司及联营公司)、品驰、联影(包括联影医疗与联影智能)、先健(包括先健科技及联营公司先健心康)、景昱医疗为目前创新医疗器械累计获批公司前五。
附已批准的创新医疗器械
本文首发于亿欧网2022年9月05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