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静远教授团队最新综述研究:具核梭杆菌是结直肠癌的关键致病因子和生物标志物及防治靶点
新闻·提要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房静远教授团队受期刊编辑特邀在《Trends in Microbiology》(《细胞》旗下,Cell Press,IF=18.23)上发表长篇综述,阐述了体内具核梭杆菌功能、其参与结直肠癌致病机制、潜在的用于预警早诊和防治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疾病的研究成果。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其病因复杂。肠道细菌的生态失调是导致CRC的重要原因。具核梭杆菌是一种常见的口腔厌氧杆菌,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或粪便样本中丰度明显升高。胃肠道途径是口腔具核梭杆菌结直肠癌组织定植的主要途径,其毒力蛋白FadA和Fap2主要参与其与结直肠癌细胞的黏附。具核梭杆菌可以通过促进CRC细胞的增殖和代谢、重塑抗肿瘤免疫微环境(形成促炎肿瘤微环境、免疫逃逸)、诱导结直肠癌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病变、促进CRC细胞的迁移和耐药等多种途径参与CRC的发生发展。同时,具核梭杆菌可以作为CRC早期预警、早期诊断及预后预测标志物。基于具核梭杆菌在结直肠癌中的重要作用,靶向具核梭杆菌的治疗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结直肠癌的策略。然而,具核梭杆菌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因果关系、具核梭杆菌与其他微生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对CRC多物种群落发展的影响、具核梭杆菌关键毒力蛋白与其对应CRC受体蛋白结合的作用机制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这是该团队第三篇被著名主流期刊编辑部邀请撰写的有关肠微生态的综述,另两篇是Natl Sci Rev 2019 (IF=23.178)、Trends in Cancer 2021(IF=19.16),说明该团队长期从事微生态与胃肠癌的研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早在2010年,房静远教授团队就着眼于微生态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项NSFC重点、NSFC国际合作重大、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蛋白质计划)等项目资助下,在国际上较早地诠释了膳食纤维与粪便中产丁酸盐肠菌、短链脂肪酸和结直肠癌前疾病腺瘤的关系,论文发表于临床营养学期刊《Am J Clin Nutr》并被广泛引证。此后历经5年研究,团队证实了黏膜组织具核梭杆菌预警结直肠癌手术后化疗耐药和差预后,发表于著名的Cell期刊,并获该杂志同期专家述评。该论文发表5年来已经被包括Nature 和Science正刊6篇论文等在内的850篇论文正面他引。
该团队有关微生态研究成果也以唯一完成单位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临床医学奖)。目前,由房静远团队牵头开展,多中心合作,聚焦于药物干预调控肠菌而改善结直肠癌预后的临床RCT研究正在推进中。
本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博士生王妮,通讯作者为仁济医院副院长、消化科主任房静远。
文 |洪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