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素军教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助于追求乙肝临床治愈?为何又说HBV再激活呢?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 (WHO)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肝细胞癌(HCC)死亡率高居所有癌症第二位。而我国由乙型肝炎病毒 (HBV) 引起的HCC占比高达83.77%。对于HBsAg阳性的HCC患者而言,尽早启动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降低HBV再激活的风险。近几年的HCC治疗领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是重要的研究进展和治疗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HBV复制间关系值得关注。一方面,部分临床研究显示ICI有助于表面抗原的清除,促进实现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另一方面,临床上也观察到在ICI应用过程中,部分HBV相关HCC患者出现了HBV再激活。于是,不少人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ICI有助于追求乙肝临床治愈?怎么HBV又会再激活呢?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HBV治愈策略
HBV治愈策略:降低病毒载量,激活宿主免疫。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挽救”耗竭的HBV-特异性T细胞,可能有望成为乙肝临床治愈的新策略。
ICI与HBV清除
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维持自我耐受性方向,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而在病原体感染时,它们的作用是调节免疫反应的幅度和持续时间。
免疫检查点能够调节免疫反应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对免疫检查点进行负向调节,或可促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恢复,进而增强HBV清除能力。
NAs经治CHB,联用ICI等免疫调节剂,可能有助于HBV临床治愈。
ICI安全性
ICI对于有关抗HBV感染的研究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多在1-2期临床试验阶段),相关副反应发生仍然是研究关注重点之一。目前初步临床研究显示,ICI应用于HBV临床治愈研究相对安全。
总之:ICI的AE多1-2级,相对安全,但长期使用时仍需警惕。
HBV再激活
机制不明:肿瘤患者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部分患者出现HBV再激活。
是否进行抗病毒预防治疗是HBV再激活的相关风险因素。
HBV激活机制探讨
阻断PD-1/PD-L1轴导致肝细胞破坏,肝炎病毒释放到循环中,导致病毒重新激活。
肝癌和/或治疗干预致使免疫功能受损∶手术切除、TACE、放疗等。
破坏免疫平衡?丙肝患者,PD-L1抑制加强了Tregs功能。
HBsAg阳性HBV再激活发生率较低1%-7%。
尽早启动抗病毒
在免疫治疗时代,HBV再激活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ICI的治疗同样可能会出现HBV再激活的风险。但由于目前ICI用于抗HBV相关HCC治疗时间尚短,治疗过程中HBV再激活风险的临床数据仍有限。综合现有研究报道来看——
多靶点组合是实现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的努力方向∶NAs+降低HBsAg+免疫激活(ICls);
ICI治疗CHB尚需更多临床试验来证明安全、有效,并确定给药方案及疗程。
部分合并HBV感染的肿瘤患者,ICI不足以抵消疾病或治疗所致免疫抑制,存在HBV激活风险,应抗病毒预防;
总之:目前我国CHB患者人数众多,大多数HCC患者又有HBV感染背景,对于那些即将或者计划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HBV相关HCC患者,尤其对于HBsAg阳性的患者而言,如果尽早启动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HBV再激活的风险。
郑素军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中心一科主任
佑安肝病感染病专科医疗联盟办公室副主任
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高层次卫生人才
佑安肝病感染病专科医疗联盟遗传代谢性肝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组委员秘书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炎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肝病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人工肝与肝衰竭学组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委会肝纤维化学组委员
曾先后独立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项目子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首都医学发展专项基金等10余项
发表论文近年共发表论文50余篇;
通讯或第一作者SCI 收录21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