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期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
厉雪1 冯善武2 王菁2 吴海波2 范云霞3
1江苏大学医学院,镇江 212013;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麻醉科,南京 210004;3江苏大学附属金坛医院麻醉科,常州 213200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2,43(08):840-844.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11127‑00612
ORIGINAL ARTICLES
【论著】
本研究拟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对产妇分娩潜伏期进行干预,联合活跃期硬膜外阻滞,观察其对初产妇围生期镇痛效果、焦虑抑郁情绪及分娩应激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分组
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5例):潜伏期VR联合活跃期硬膜外阻滞组(A组)和单一活跃期硬膜外阻滞组(B组)。纳入标准:① 初产妇(37~42周);② 头位单胎;③ 经产科医师评估,可进行阴道分娩试产;④ 年龄20~34岁;⑤ BMI 18.5~34.9 kg/m2;⑥ ASA分级Ⅱ级;⑦ 有分娩镇痛要求,自愿参加,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⑧ 交流无障碍。排除标准:① 椎管内麻醉禁忌证;② 精神异常;③ 近期服用镇痛催眠药及可能导致精神异常的药;④ 异常或视觉缺损,沟通障碍;⑤ 既往有癫痫病史或晕动症病史;⑥ 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A组2例评分量表资料不完整、1例拒绝提供唾液,B组2例拒绝提供唾液、2例剖宫产,共7例被排除;故最终A组纳入62例,B组纳入61例。
1.2 方 法
入院后,由经过培训后熟悉VR的技术人员对产妇进行VR设备使用方法的简单教学。产妇进入产房后,常规进行心电监测、胎心监测等,开放上肢静脉通路。A组产妇潜伏期(规律宫缩至宫口开至1 cm)佩戴VR头戴式显示器,从VR内容库自行选取喜爱的VR场景进行30 min沉浸性体验,B组潜伏期不进行VR干预。两组产妇均在宫口开至3 cm时用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PIEB)注入给药方法行硬膜外阻滞。于L2‑L3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给予试验剂量的利多卡因3 ml(1.5 %利多卡因内含1∶20万单位肾上腺素),监测5 min后,排除血管内及蛛网膜下腔给药的可能后,经硬膜外导管注入泵内液10 ml为负荷剂量,1 h后连接程控电子脉冲镇痛泵,泵内药物为0.08%罗哌卡因+0.4 mg/L舒芬太尼共计100 ml。镇痛泵参数设置:脉冲剂量10 ml/h,自控量每次8 ml,锁定时间为30 min。产妇根据疼痛情况可自行按键进行患者自控镇痛,在安全范围内追加药物满足个体化镇痛需要,至产后2 h停用。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产妇宫口开至1 cm时(T0)、宫口开至1 cm后30 min(T1)、宫口开至1 cm后1 h(T2)、硬膜外给药前(T3)、给药后10 min(T4)、给药后30 min(T5)、给药后1 h(T6)、给药后2 h(T7)、宫口开全(T8)时的NRS评分。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由状态焦虑量表(S‑AI)和特质焦虑量表(T‑AI)两个分量表组成,记录两组产妇T0、T1、T5、产后2 h(T9)的S‑AI评分和T‑AI评分。记录产妇T0、T1、T5、产后3 d(T10)时的EPDS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产妇T0、T1、T9时唾液皮质醇(COR)及IL‑6水平及脐动脉血COR、IL‑6水平。记录两组产妇产程时间、镇痛药物用量、PCA次数、产后满意率;收集两组产妇的一般数据,包括产妇基本情况及新生儿体重。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基本情况及新生儿体重比较
两组产妇年龄、身高、体重、孕周、新生儿体重、学历、职业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产妇不同时点NRS疼痛评分比较
A组T1、T2时NRS疼痛评分低于B组(P<0.05)。两组产妇T0、T3~T8时NR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A组T1~T8时NRS疼痛评分降低(P<0.05),B组T3~T8时NRS疼痛评分降低(P<0.05)。见表1。
2.3 两组产妇不同时点S‑AI评分、T‑AI评分比较
与B组比较:A组T1、T5时S‑AI评分降低(P<0.05),T1时T‑AI评分降低(P<0.05)。与T0比较:A组T1、T5、T9时S‑AI评分及T‑AI评分降低(P<0.05),B组T5、T9时S‑AI评分及T‑AI评分降低(P<0.05)。见表2。
2.4 两组产妇不同时点EPDS评分比较
与B组比较,A组T1、T10时EPDS评分降低(P<0.05);与T0比较,A组T10时EPDS评分降低(P<0.05)。见表3。
2.5 两组产妇唾液、脐动脉血COR、IL‑6水平比较
与B组比较,A组T1时唾液COR、IL‑6水平降低(P<0.05)。与T0比较:A组T1、T9时唾液COR水平及IL‑6水平降低(P<0.05);B组T9时唾液COR水平及IL‑6水平降低(P<0.05)。两组产妇脐动脉血COR、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6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镇痛药物用量、PCA次数比较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镇痛药物用量、PCA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5)。
2.7 两组产妇产后满意率比较
A组产妇产后满意率(96.7%)高于B组(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中对A组行VR干预,其T1、T2时NR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且A组T1~T8时明显低于T0时,表明VR干预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同时,A组与B组T3时NRS疼痛评分未因产程进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VR镇痛持续时间较短;两组产妇T3~T8时NRS疼痛评分都较T0时明显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PIEB的镇痛效果确切有关。
本研究中,A组T1、T5时S‑AI评分、T1时T‑AI评分明显低于B组,且A组T1、T5、T9时S‑AI评分与T‑AI评分明显低于T0时;提示在VR干预下,产妇产时焦虑情绪有所改善,并在硬膜外阻滞早期对其情绪依然有积极的调节作用。这些与多项研究中VR可以在短期内分散患者注意力以有效减轻疼痛和焦虑的结论符合。在围生期抑郁方面,A组T1、T10时EPDS评分明显低于B组,表明接受VR干预的产妇即时抑郁情绪得到改善,T10时其抑郁情绪仍因此有明显缓解,其机制可能是VR技术激活了前额叶,提高了受试者认知功能,有助于轻中度焦虑和抑郁个体的情绪改善。
本研究中A组T1时唾液COR、IL‑6水平明显低于B组,且明显低于其T0时,提示潜伏期VR干预对调控产妇分娩应激,稳定内环境有积极作用。两组产妇T9时唾液COR及IL‑6水平较其T0时都明显降低,表明两组产妇因胎儿娩出应激反应明显缓解,但两组产妇T9时唾液COR及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潜伏期的VR干预可能未对产妇分娩后的应激反应产生积极作用。本研究用脐动脉血COR、IL‑6作为胎儿应激反应水平的标志,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VR干预对胎儿应激反应可能未产生影响。此外,两组产妇产程时间、镇痛药物用量、PCA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潜伏期30 min的VR干预在缩短产程、减少镇痛药物使用上未见优势。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参考国内外文献,VR体验设计为持续30 min,但初产妇分娩潜伏期(规律宫缩至宫口开至3 cm)多在8 h左右,不能满足全潜伏期需求,因此VR体验时间和体验内容与产妇镇痛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