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是否有办法预防
1900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提出了小脑是本体感觉的主要器官 。 他于1893 年就已发现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具有感觉功能,并提出了本体感觉这一术语。他认为本体感觉的信息由传入神经纤维传至中枢后可决定肌肉的紧张度。
小脑就是通过它与大脑、脑干和脊髓之间丰富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肌紧张)的调节,以及随意运动的协调。人喝醉酒时走路会晃晃悠悠,就是因为酒精麻痹了小脑。
小脑具有调节躯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的功能。当小脑发生萎缩,就会出现走路不稳、动作不灵、握物无力、言语不清,有的患者头晕、头胀、头痛,伴有复视或视物模糊,吞咽困难、大小便障碍等。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是一组主要在临床上以共济失调为主要特征的遗传病,主要是橄榄体、桥脑、小脑变性或萎缩造成的。由于病变部位的多样化及其损害程度深浅不等,故症状异常复杂,构成多种疾病和综合征。同一家族中可表现多种类型。也有的家族隔代相传。从发病年龄看,有儿童、青少年、中年和老年人,以中年人发病者占多数,尚未发现遗传规律,故预防尚属困难。
虽然无法预防疾病,但在日常生活中可注意以下几点:
1、运动: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尤其手部、脚部的精细动作,可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但要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受伤或摔倒;
2、药物:日常可以适当使用一些保健品,但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3、避免高危因素:如脑动脉硬化、头部外伤等,如果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也会导致血管硬化,从而造成营养小脑细胞的血管产生问题,形成小脑萎缩。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髓海空虚,脑失所养,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亏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人体内部的损耗必然影响到外部整体,因而小脑萎缩共济失调这类疾病往往采用整体的对症治疗效果更好。
小脑萎缩发病状况:
常见于40岁-7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群。
有家族遗传史或外伤史。
曾患过脑部相关的疾病。
曾接触过化工,有毒物质;过度饮酒。
小脑萎缩不可逆转,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只能尽可能延缓病情。小脑萎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心情愉悦,积极进行康复训练。
外界常对小脑萎缩产生误解,早期的症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走路不稳,双腿失去平衡,另一种是头晕昏沉,记忆力减退。这类患者往往一开始症状较轻,随着时间的增长,病情越来越严重,直到后期,患者逐渐瘫痪,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