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医疗服务 | 心血管外科监护室:构建EMFT全程心肺康复模式 助力患者健康
心脏外科手术创伤大,受体外循环、机械通气、镇痛镇静、营养不良等因素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2021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报告》显示,2020年心血管外科住院患者院内死亡率为1.0%,30天再入院率为2.7%。
研究表明,术后高并发症、高死亡率和高再入院率可能与ICU存在康复理念滞后和对ICU患者早期康复关注度较少等康复启动实际滞后问题、缺乏全程管理和未关注过渡期康复等康复缺乏延续性问题、缺乏专业人员及多学科合作等康复治疗欠规范问题以及由于ICU封闭式管理缺少家属支持问题有关。
针对以上问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监护室自2018年始,联合康复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科室,提出早期启动、多学科合作、家属参与、全科联动的全程心肺康复模式,简称EMFT(Early Multidisciplinary Family Team)模式,对患者“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前及居家”全流程评估与管理,针对性开展早期康复,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缩短了ICU停留时间,降低了再入ICU率,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提升了患者出院后的心肺功能水平。
E(Early)早期启动,干预前移
对入院患者开展术前心肺功能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性开展运动锻炼和呼吸锻炼指导,增强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每日术前宣教使患者了解术后情况和需要配合的事项,教会患者术后卧床期间的呼吸配合、肢体运动方法;对患者开展包括体能锻炼、呼吸锻炼、营养支持、心理干预在内的个体化“预康复”方案 ,使患者以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迎接手术,提高手术耐受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在ICU内开展超早期康复,通过评估,患者术后麻醉清醒即开始运动康复。
M(Multidisciplinary)多学科合作,精准施策
为使运动方案更具针对性,适合患者病情特点,成立了由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呼吸治疗师和药师组成的多学科合作工作小组。工作小组一体化查房、个性化评估、指导、制订早期活动方案。
对入住ICU时间≥24h,机械通气时间≥24h的患者,根据患者肌力情况分层级进行分级运动管理。实现患者由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由卧位、床上坐位、床旁坐位、站立到行走的渐进式运动康复。肺康复方面,实施序贯机械通气,促进早期拔除气管插管,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性。
常规实施体位管理、咳嗽训练、胸壁叩击与震颤、负压吸引、氧疗、呼吸锻炼(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吹气球),对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开展俯卧位通气、肺复张、气道廓清技术,促进呼吸功能恢复。各专科成员分工合作,发挥专科优势,为患者制定专业化、个体化、科学化的系统干预方案,最大程度地保证干预效果。同时,多学科协作团队每月总结干预效果,及时分析干预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方案。
F(Family )家属参与,提升满意度
对长期入住ICU患者,将患者家属纳入重症监护团队的核心成员,扩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的概念。
在严格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于患者疾病稳定期让家属入ICU进行早期陪伴,参与床旁查房,学习照护技能。家属可给患者提供家庭支持,与家庭成员的沟通、医护人员特定顾问的功能以及对某些操作或环境问题等特定领域提供建议,以促进沟通、支持和早期应对,提升满意度。家属学习照护技能也有利于患者转出ICU后及出院后的过渡期护理,在减少ICU谵妄、改善营养和参与早期活动计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T(Team)团队合作,全科联动
早期心肺康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术前评估、指导、预康复到ICU内超早期康复,再到转出ICU后的稳定期康复。
心血管外科各病区团队合作,全科联动开展链条式康复管理。患者转出ICU后实施日常生活能力评估与指导,开展循序渐进的从卧位到行走的七步运动法,促进患者生活能力与运动能力的持续提升,有利于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出院与随访期为患者提供包括术后饮食、服药、运动等指导,同时发放术后随访手册,记录患者饮食、服药和运动情况。建立心脏术后患者微信群,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帮助患者提前预约各项检查,为患者提供便利。通过这些措施使患者得到持续的性护理服务,提高了术后康复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EMFT全程心肺康复模式是从入院到居家全程链条式管理模式。通过该模式实施,心血管外科患者平均住院天数、ICU停留时间及再入ICU率均有下降、患者满意度上升,在第三方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中位列全院前三。下一步,将继续总结经验、进一步优化和推广EMFT模式,给予患者更加专业化、更具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编辑:沙丽娜
审核:赵晓华
责编:赵丽萍
内容来源:吴晓倩 周艳红 谢霞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