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泳安全不容忽视
本篇内容:
·五个案例解读儿童游泳容易遇到的问题
·如何应对
·儿童游泳需要注意什么
如今游泳已经成为部分省市中考体育项目,儿童游泳馆顺势而火,炎炎夏日正是游泳的好季节!给放暑假的孩子报个游泳班既能降温解暑,还能强身健体,但是儿童游泳发生的意外事件须高度重视。
案例一:10岁男孩在暑假上游泳班后脚底板长出密密麻麻的小疙瘩,经诊断,男孩脚上长的小疙瘩叫做跖疣,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多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它可以通过皮肤的微小破损而自身接种传染,从而导致越来越多游泳后脚底出现小疙瘩。
案例二:9岁女孩在暑期上游泳课后出现发热、咳嗽,反复高烧,经诊断,大面积肺炎,需要全麻做肺泡灌洗。女孩游泳或跳水不慎呛水时,水经过气管、支气管流入肺里,病菌在肺部繁殖生长,导致肺部感染后出现大面积肺炎。
案例三: 某地一百多名儿童在游泳馆里游泳,回家后超过140名儿童出现发烧迹象。相关部门对这家游泳馆进行了水质采样检测,结果检测出了腺病毒。在这一百多名儿童之中,也有2名检测出了腺病毒阳性的结果。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由于游泳导致的腺病毒的集体感染。
案例四:某地8岁男童在游泳馆不幸溺亡。监控显示,男童下水后大力扑打水面,周围扬起水花,但游泳池中无人注意到,男童挣扎一分钟后沉入水底,两分钟后一男子才发现溺死在水底的男童。
案例五:国外一名4岁男童,游泳回来后一周离奇死亡。小家伙央求父母在离家不远处的一个水坝游泳,爸爸寸步不离地在小家伙身边做好保护,玩了很久才回家,也没有什么意外发生。但就在当天晚上睡觉时,小家伙哭了说肚子疼,父母并没有太当回事,只是吃了几片治疗肠胃的药,就哄他睡觉了。可几天后,小家伙又开始哭着喊肚子疼,而这次颈部、肩部也跟着疼起来,还伴随着腹痛和呕吐等症状,父母这才意识到了不是简单肠胃病,立马送到医院,小家伙没有抢救成功,永久的离开了。医生给出的死因,竟然是溺死,小男孩最终还是因为那天的游泳淹死了,只不过不是在水里,而是岸上。这种现象在国外医学上成为干性溺水(Dry Drowning)。
…………
不管是在游泳馆还是在海边游泳,儿童游泳发生的事故时有发生,如何最大程度避免发生这些事故呢,以下几点儿童游泳安全知识须注意:
1. 游泳前、后都要让孩子补充营养。不可让孩子空腹游泳,以免因血糖过低而引起休克。建议游泳前一到两个小时要补充碳水化合物,而游泳后半小时也最好立刻补充蛋白质以增强身体的肌肉能量,并促进发育、增强体力。
2. 学习游泳前,先确定没有潜在疾病。让孩子游泳前,家长最好先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避免若患有气喘或心脏病,很有可能在游泳过程中发生意外。孩子若在游泳前感觉身体不适,如乏力、咳嗽、发热等,一定要让孩子在身体健康状况最佳的时候去游泳。
3. 儿童学游泳应选择设施完备的游泳馆,水质浊度、尿素等指标合格,水中的余氯浓度不能过高或过低,水中是否含大肠杆菌、细菌总数等微生物指标合格。场馆内有专业的救生员,无死角的摄像头。
4. 儿童学游泳应慎选教练团队。好的游泳教练可以提高孩子学游泳的意愿,好教练必须具备一定的经验、专业度,以及耐心、爱心和教学热忱,有好的口碑。有经验的教练才能懂得如何教儿童游泳,也会提醒家长要注意的事项。
5. 游泳前要穿合适的泳衣、带泳帽、泳镜,必要时准备耳塞和鼻夹,要做准备活动,运动四肢,让四肢提前适应泳池的水温,让身体尽快适应水温,以防抽筋。
6. 要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
7. 游泳后还要务必做到清洁身体,避免游泳池中的消毒剂留在皮肤上,造成皮肤过敏。同时,泳池中含有漂白剂,对牙齿有腐蚀性,游泳后要用清水漱,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用漱口水漱口。
此外,还要提醒各位家长,孩子游泳时,您一定起到监护人的作用,虽然场馆内有救生员,但请您一定要随时查看孩子的身体情况,有问题及时发现,同时嘱咐自己的孩子入池前应冲淋身体,不要在泳池小便、吐痰、搓澡。
尿素是游泳场所关乎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人体的汗液、排泄物、化妆品。尿素中含有氨的成分,能与水中的含氯消毒剂产生反应,形成氯胺类的物质,对游泳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此外,尿素指标超标也会导致藻类生长增速,且容易消耗水中二氧化碳,使本来比较清澈的水变得相对浑浊,为了控制尿素指标,游泳场所需要定期补充新水。国家层面要求公共泳池换水期限不应超过七天。
案列三四中提到的溺水,想必谁看了都会很紧张,那么如何预防儿童溺水呢?有专家指出“每一起儿童溺水事故都是不应该的,都可以被避免。”首先,家长应学会识别危险环境。家长要多站在孩子视角观察,排查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及时清空家中水盆、水桶、浴盆、充气游泳池等的积水;给蓄水容器、水井、化粪池等加盖;如果家周围有开放性水体,应在通往室外处安装栅栏,防止儿童进入。其次,要做到对孩子有效看护。当孩子在水中时,无论是在游泳池、澡盆里,还是在开放性的水域中,一定要注意近距离、不分心、不间断地有效看护,因为溺水随时可能发生。
教育孩子知道关于溺水预防“六不两会”: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不擅自下水施救;会在下水游泳时使用救生衣、救生圈等自我防护设备,学会基本的应急自救、求助、报警方法;遇到同伴溺水会智慧救援。
那么,溺水有哪些征兆呢?专家表示,很多人以为溺水时孩子会大喊大叫、惊慌失措,其实不然,溺水的过程很快,如果不注意观察,很难识别。主要征兆有:
1、溺水者不会呼救。一个人溺水时,嘴巴会没入水中再浮出水面,中间连呼气、吸气的时间都没有,更不能拼命呼救了。
2、溺水者无法挥手求救。溺水者会本能地将双臂伸到两侧,向下压,好让嘴巴浮出水面,小孩则可能会将手臂前伸。
3、溺水者在水中是直立的,没有踢腿动作,他们只能挣扎20~30 秒,之后便会沉下水。
4、眼神呆滞,无法专注或闭上眼睛。
5、头发可能盖在额头或眼睛上。
6、头在水中,嘴巴在水面;可能头后仰,嘴巴张开。小孩的头则可能前倾。
若发现有人溺水,应保持冷静,第一时间大声呼救,拨打110 报警、120 急救;将周围的救生圈、木棍等扔给溺水者,切勿盲目下水施救;溺水者救上岸后应先检查是否有呼吸与心跳,清除口中的淤泥与杂草。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在游泳前先做好功课,陪伴孩子一起学习游泳相关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不要让悲剧重演。
作者: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研究室 张薇
图片:北京世纪坛医院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