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Nature:65%的博士后曾遭PUA;北京奥运会可有效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2022
08/30

+
分享
评论
学术头条
A-
A+

一周科技大事件回顾。

94671661817678124

“热点回顾|一周科技大事件”为学术头条推出的图文新栏目,旨在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最近一周的科技热点新闻。由于篇幅(和知识)有限,欢迎大家多多补充~ Hi,可爱的“学术菌”们,我是你们可爱的学术君。 上一周又是一个过去的“上一周”。

8871661817678638

上周,世界上诞生了一种新水果——“脆蜜”,这是中国科学家历时 15 年培育出的世界首个龙眼与荔枝杂交的属间杂交新品种,据说,这水果果大质优,甜的很~ 一个让人震惊的新闻是,刊登在 Nature 上的一篇文章称,有 65% 博士后曾遭 PUA...... 另外,来自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称,北京奥运会对儿童健康成长有着积极作用,同时降低儿童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的风险。 but... 除了这些,上周还有哪些热点新闻呢?我们先一起简单回顾下:

  • 少吃 1 克盐,或能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 狗狗和主人团聚时,会喜极而泣吗?

  • 研究预测:2100 年,或有半年时间因高温无法出门作业

  • 全球首次!中国科学家实现哺乳动物完整染色体重排

  • 史上最强大火箭要飞了

  • 黄土高原正在变“湿”

  • 石墨烯可用于高效回收电子垃圾中的金资源

  • 科学家发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新潜在靶点

  • 科学家研制出 3D 打印钠离子微型电池

  • 薛其坤院士获颁 2020 年度菲列兹·伦敦奖

  • 研究揭示,休闲活动与痴呆发生风险降低有关

以下为详细版图文,可选择性阅读~

历时 15 年,中国科学家培育出世界首个“龙眼×荔枝”杂交新品种——“脆蜜”

  据华南农业大学官方消息,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刘成明团队历时 15 年培育出了世界首个龙眼与荔枝杂交的属间杂交新品种——“脆蜜”。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龙眼和荔枝杂交的新品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事实上,“脆蜜”仍然是一个龙眼品种,只不过其果肉很嫩,这点与荔枝类似。另外,“脆蜜”果皮的龟裂片很明显,呈疙瘩状,这也是荔枝才有的特点。

63301661817678782

图|脆蜜(来源:华南农业大学)

“脆蜜”最初被称为“石紫脆蜜”,它是以石硖龙眼为母本,以紫娘喜荔枝为父本,通过属间杂交育种的方式,选育出的一个新品种。该品种兼具石硖龙眼和紫娘喜荔枝的一些优点,具有成熟期晚、果大质优、生长势强、抗寒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这项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90 年代,那时果树育种学上有一个热点领域,即原生质体融合,又叫体细胞杂交,是指将植物不同种、属、甚至科间的原生质体通过人工方法诱导融合,然后进行离体培养,使其再生杂种植株的技术,属于无性杂交育种。 当时,不少科研团队都在做相关工作,刘成明也打算在荔枝和龙眼上进行探索。“但是结果一直出不来,我就想着换个思路,干脆做两属之间的有性杂交吧。”他不断试验,寻求得到杂交种子的技术手段。“这个过程十分艰难、复杂,成功率只有千分之几,但最后我们还是做到了。”刘成明说。 有了相关技术的支持,团队开始选择不同的龙眼和荔枝品种进行杂交。经过不断试错,终于在 2007 年,成功获得了第一批属间杂种小苗,这批小苗同时具有母本(石硖龙眼)和父本(紫娘喜荔枝)的遗传物质,是真实的属间杂种。后来经过多年栽培试验,直到 2014 年,才最终优选出 SZ52 单株。 2017 年,团队开始布局区域试验。目前,“脆蜜”在广东潮州、湛江、广州从化、清远连州、四川泸州和重庆永川等试验基地均表现良好。几天前,通过了广东省新品种审(评)定的现场鉴定。 内容来源:华南农业大学 ‍

少吃 1 克盐,或能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高盐饮食,是人类健康的杀手。 科学研究证实,高盐饮食与高血压、肾脏病、脑出血等疾病的发生有着直接联系,尤其是会导致数以百万计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 一项模型研究发现,到 2030 年,如果中国人每天适度减少 1 克盐摄入量,就可以预防近 900 万例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挽救 400 万人的生命。如果再保持 10 年,将会避免 1300 万例心脏病和中风病例的发生,以及 600 万人死亡。

93741661817679153

(来源:Pixabay)

另外,要在 2025 年前实现世界卫生组织的中期目标,每天的盐摄入量需要减少 3.2 克。 如果这种情况再保持 5 年,累计可以预防约 1400 万例心脏病和中风病例的发生,以及 600 万人死亡。如果保持到 2040 年,累计可以预防约 2700 万例心脏病和中风病例的发生,以及 1200 万人死亡。 实现“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需要每天减少 6 克盐的摄入量,将平均收缩压降低略高于 7 毫米汞柱,从而避免 1300 万例心脏病和中风病例的发生,以及 800 万人死亡。 研究人员表示,减少食盐摄入的好处将适用于中国所有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 但是,他们也强调:“我们的评估不仅要实现盐的减少,而且要持续一段时间,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狗狗和主人团聚时,会喜极而泣吗?

  都说狗是“通人性”的动物,在和主人团聚时,它们会不会也喜极而泣呢? 近日,来自日本麻布大学的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在与主人团聚时,狗狗的眼睛里也充满了泪水。研究者认为,狗会因积极情绪而流泪,而催产素的释放会促进泪液产生。  27711661817679373

催产素 常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爱的荷尔蒙”,很多哺乳动物的亲密行为都会受到催产素的影响,它不仅能促进女性分娩,也会影响夫妻关系,甚至可以跨越物种的界限,影响主人和宠物狗之间的关系。 在此次工作中,研究团队试图搞清楚狗是否会在与主人团聚时流泪,背后是否有催产素的调节作用,对狗与主人的关系又会有哪些影响。 他们分别测量了狗与主人分开 5-7 小时后的泪液量,和与主人重聚后 5 分钟内的泪液量。通过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他们发现重聚时狗的泪液量显著增加。 

此外,团队还进行了对比实验,测量狗与主人团聚时和与其他熟悉的人团聚时的泪液量。结果显示,与主人团聚时,狗分泌的泪液量更大。 在亲子互动中,婴儿会通过哭泣将情绪传递给父母,作为回应,父母会表现出照顾行为。研究团队推测,也许狗在流泪时也会引发主人的关怀行为。 “狗已经成为人类的伙伴,并建立了深厚的联系,”研究人员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与主人互动时流泪的狗,可能会得到主人更多的关爱。”‍

研究预测:2100 年,或有半年时间因高温无法出门作业

    一项新研究显示,即使实现《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未来全球的热浪频率也或许会继续增加。

23531661817679546

(来源:Pixabay)

来自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指出,到 2100 年,热带地区可能大部分时间里都会暴露在危险的高温水平中,而中纬度地区预计每年都会出现致命热浪。 研究结果显示,即使全球升温按照《巴黎协定》控制在 2 ℃以内,人为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依然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增加全球极端温度出现的频率。 也就是说,到 2100 年,“危险”和“极度危险”的热应激(heat stress)将变得更加普遍。 热应激是人或动物暴露在热环境中,尤其是伴有体力活动时,产生可感知的不适应和生理上疲劳状态等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应答反应的总和。 

他们预计,在最坏的情况下,即温室气体排放直到 2100 年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许多住在热带地区的人,比如印度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每个典型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会暴露在危险的高温水平下。 而且,目前在中纬度地区罕见的致命热浪可能每年都会在该地发生——该地区位于这两个热带地区和极圈之间,比如美国芝加哥出现危险热浪的概率将是原来的 16 倍。 研究团队指出,如果不采取适应措施,热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也可能会大幅上升,尤其是在老年人、户外工作者和低收入群体中,很有必要设立更严格的减排目标。

全球首次!中国科学家实现哺乳动物完整染色体重排

8 月 26 日,权威科学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一项哺乳动物染色体编辑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中科院动物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李伟研究员与周琪研究员团队合作, 首次实现了哺乳动物的完整染色体重排,并创造出具有全新染色体组型的小鼠。

83631661817679926

图|染色体连接小鼠“小竹”

在此次研究工作中,利用小鼠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和 CRISPR 基因编辑工具,研究人员成功将最长的染色体 1 号和 2 号进行正反连接,以及将中等长度的 5 号和 4 号染色体进行首尾连接,同时发现染色体连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染色体的断裂和重新连接。 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哺乳动物的完整染色体重排,取得了合成生物学上新的突破。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不同的染色体连接对小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连接后的染色体还能够传递到后代小鼠,且进一步交配可以产生纯合小鼠。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建立的染色体精准重排技术,为建立染色体重排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染色体重排导致的不孕不育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索疾病的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内容来源:科技日报 

Nature:65% 博士后曾遭 PUA

  近日,Nature 在职业专栏发表文章,讲述了在国外工作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受到辱骂、威胁、工作时间过长以及经济上的剥削。 糟糕的工作保障、低工资和对长期职位的激烈竞争 往往令他们幻想破灭。而就在 2021 年对全球 2000 多名科研人员(多为博士生或博士后)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目睹或经历过权威学者的欺凌。 事实上, 欺凌行为在学术界早已屡见不鲜。 早在 2019 年,德国最大科研学术组织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PS)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其 86 个研究机构工作的 9000 多名受访者中,有 10% 的人表示在过去 12 个月内曾遭受过欺凌。2020 年,Nature 对全球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竟有 65% 的人亲身遭遇过权力失衡/欺凌。 接受 Nature 采访的 5 位来自美国以外的青年科研人员,不同程度地描述了被辱骂、工作时间过长和经济上的剥削。但他们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因为担心会损害他们的职业生涯,或者遭到导师报复。有勇气的检举者寥寥无几,这更助长了欺凌气焰。 但是, 谁也无权指责被欺凌者不作为,因为他们的处境非常艰难。专家认为,权力过于集中在实验室负责人手中,使实验室成为滥用职权的肥沃土壤。例如,签证,就成了导师拿捏外来学生的武器。 那么,可以做些什么来更好地保护国际科研人员呢? 专家建议, 了解自己的权利和详细的法律法规,与本地研究人员多交谈并寻求帮助等。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报》 

史上最强大火箭要飞了

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美国宇航局(NASA)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运载火箭——太空发射系统(SLS)将于近期进行首次试飞。 SLS 会将一个能够运载宇航员的小型太空舱送入太空。这个名为“猎户座”的太空舱将绕月球飞行——比任何为人类建造的航天器飞得都远,并在 42 天后返回地球。 这次试飞至关重要,因为 NASA 计划在未来几年使用太空舱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如果成功,这将是自 1972 年阿波罗 17 号宇航员从月球返回以来,人类首次超越近地轨道。 这次被称为“阿尔忒弥斯 1 号”的飞行,是 NASA“阿尔忒弥斯”计划的第一步。“阿尔忒弥斯 2 号”将在 2024 年之前搭载宇航员绕月飞行;“阿尔忒弥斯 3 号”将搭载一名宇航员在月球南极附近着陆,这项于 2025 年或更晚些时候完成的任务将包括第一位女性登月。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报》

黄土高原正在变“湿”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中部,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干旱是黄土高原面临的最具影响的气候挑战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20 世纪下半叶以来,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干旱化趋势显著,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这一广大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担忧。在过去几个世纪的背景下,目前的降水状况如何?黄土高原内部降水存在怎样的时空差异?除已知的夏季风系统对黄土高原降水的影响外,其他因素是否对干旱事件的形成产生影响?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树木年轮研究课题组利用采自吕梁山中北部多地树轮宽度资料,重建了研究区 1773-2020 年上年 8 月到当年 7 月(水文年)的降水量变化历史。 在过去近 250 年中,1910-1932 年和 1796-1806 年分别为研究区最干旱和最湿润的时期;在十年尺度上,1920s 和 2010s 分别为最干旱和最湿润的十年;在百年尺度上,19 世纪相对湿润,而 20 世纪相对干旱。尽管 20 世纪下半叶研究区呈现明显的降水减少趋势,但这一趋势已在 2000s 初期得到扭转,近十几年研究区逐渐变湿,2014-2020 年是过去 250 年中的第二个最湿润时期。

根据变化周期来看,未来几年降水可能会持续增加;统计发现,黄土高原干旱更易发生在高温时期。 黄土高原降水变化除了受亚洲夏季风强弱及与之相关的大尺度环流(比如 NAO 和 PDO)变化的影响外,本研究的另一重要发现是 1920s 末期广发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干旱事件可能还与北半球温度平均态变化有关。 该研究对客观评估黄土高原当前降水状况、缓解对于水资源短缺的担忧以及提高对整个黄土高原气候变化时空特征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 内容来源: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石墨烯可用于高效回收电子垃圾中的金资源

金作为电的良导体在电子产品和消费品等领域广为应用。随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电子垃圾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之一,因此从电子垃圾中回收金资源对实现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成会明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人员等发现,可控制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材料对电子垃圾中痕量的金资源具有超强的提取能力,无需外加能量和其他材料与化学品,这种石墨烯材料就可对金离子进行快速吸附并同时还原得到纯金颗粒。

该材料对浓度为 10 mg/L 含金溶液的吸附容量可达 1.85 g/g,即使金离子浓度低至 0.00002 mg/L 时也能对其实现有效提取吸附。 此外,该团队还发展了一种基于石墨烯薄膜的连续金吸附方法,适于规模化生产,可高效、连续地从电子垃圾中回收金资源。值得指出的是,由于采用商用氧化石墨烯为原材料,成本很低,该石墨烯材料具有大规模应用的经济可行性,为解决金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和电子垃圾的双重挑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内容来源: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科学家发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新潜在靶点

当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全球发病率迅速增长,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 早期的 NAFLD 被称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其病理特征为肝脏脂肪变性。当 NAFLD 发展到后期会成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除了肝脏脂肪变性外还会有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出现。到了 NASH 阶段不及时进行治疗,就有可能继续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 NASH 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虽然有多款针对 NASH 的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但目前依旧没有治疗 NASH 的药物被批准上市,因此深入探究 NASH 的发病机制和寻找 NASH 的潜在靶点对于 NASH 的治疗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丁秋蓉团队及其合作者发现,在 NASH 发生过程中,炎症因子会增强 MRG15 的蛋白稳定性,而 MRG15 会在线粒体外膜与线粒体 Tu 翻译延伸因子(TUFM)相互作用并下调 TUFM 的 82 和 91 赖氨酸位点乙酰化水平,从而促进 TUFM 被线粒体 ClpXP 蛋白酶体降解。

肝脏中 TUFM 的减少会导致线粒体自噬受到抑制、氧化应激增加以及 NLRP3 炎症小体激活,加重炎症和纤维化。在肝脏中敲除 MRG15 后可以显著减缓小鼠 NASH 发展进程,该研究为 NASH 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为了探究 MRG15 对 NASH 的影响是否依赖于 TUFM,研究人员在小鼠肝脏中同时敲除了 MRG15 和 TUFM,发现 MRG15 和 TUFM 同时敲除后虽然可以改善 NASH 小鼠的肝脏脂肪变性,但是却不能改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情况,进一步表明 MRG15 在 NASH 发展过程中对肝脏脂肪变性的影响是依赖于其表观调控脂合成基因表达的功能,而对炎症和纤维化的影响则是依赖于对 TUFM 的蛋白稳定性调控。内容来源: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科学家研制出 3D 打印钠离子微型电池

可穿戴电子产品与微电子器件的发展,推动了对高性能、多功能、可定制以及柔性化微功率源的研究。平面钠离子微型电池具有钠资源丰富、成本低且钠离子传输较快等优势,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新型微功率源。目前,钠离子微型电池通过微加工技术制备出的微电极通常厚度有限(<10μm),使得其面积容量低于 0.04 mAh/cm2,难以满足对更高面积容量的需求。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与副研究员郑双好团队,开发了可形成三维导电网络的电极油墨与高离子电导率的电解质油墨,显著提高了 3D 打印高载量微电极中的电子和离子传输效率,研制出了高容量、高倍率柔性化钠离子微型电池。

1791661817680017

得益于多孔微电极结构能够容纳机械应力以及离子液体凝胶电解质与基底的强界面相互作用,该钠离子微型电池表现出优异的机械柔性。该工作展现了 3D 打印高性能平面微型电池在可穿戴和便携式微电子领域的应用潜力。

内容来源: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薛其坤院士获颁 2020 年度菲列兹·伦敦奖

近日,国际低温物理大会在日本北海道札幌开幕。会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薛其坤获颁 2020 年度菲列兹·伦敦奖。 2020 年,薛其坤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维诺库(Vinokur)教授和德国马普学会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斯蒂格利希(Steglich)教授一起荣获菲列兹·伦敦奖。按照评奖委员会的通知,薛其坤是因为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而斩获这一崇高荣誉的。薛其坤是自 1957 年该奖设立以来,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科学家,第二个来自亚洲地区的科学家。 2020 年度菲列兹·伦敦奖原定于当年 8 月 15-22 日在日本北海道的札幌市召开的第 29 届国际低温物理大会上颁发。因为疫情原因,本届大会推迟至今年 8 月 18-24 日举行。 菲列兹·伦敦奖是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IUPAP)为纪念著名物理学家——菲列兹·伦敦而设立的,旨在奖励在低温物理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每三年评审一次,是国际公认的低温物理领域最高奖。 内容来源:清华大学

研究揭示,休闲活动与痴呆发生风险降低有关

痴呆是一种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因此探索痴呆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21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估计全球有接近 5500 万痴呆患者,而到 2050 年这一数量可达到 1.5 亿。痴呆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加剧了医疗消耗,然而目前尚缺乏针对痴呆有效的治疗手段和预防措施。 休闲活动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既往研究发现,休闲活动与癌症发生风险的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减少以及个人幸福感的提升密切相关。然而,休闲活动是否能够降低痴呆发生风险尚不明确。 

在一项近期发表在科学期刊 Neurology 的研究中,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院士课题组系统分析了休闲活动与痴呆发生风险的关系。他们系统检索 Cochrane、PubMed、Embase 和 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收集了 38 篇休闲活动与痴呆相关的纵向研究,探索了休闲活动与全因性痴呆以及最为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发生风险的关系。 研究者发现,在调整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因素后,休闲活动与全因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以及血管性痴呆的发生风险降低有关。与不参加休闲活动的受试者相比,参加休闲活动的受试者患全因性痴呆的风险降低了 17%,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降低了 18%,患血管性痴呆的风险降低了 32%。 当然,这一研究仍存在局限性,休闲活动对痴呆作用的潜在机制尚不明确,将来需要更多大样本前瞻性研究验证休闲活动和痴呆发生风险的关系,以及探索不同类型休闲活动对痴呆影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内容来源:北京大学 

研究证实:北京奥运会可有效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2022 年 8 月 8 日是北京 2008 年夏季奥运会举办 14 周年,也是我国第 14 个“全民健身日”。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郭超研究员课题组首次量化证明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对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即可同时降低儿童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的风险。 研究以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作为自然实验,运用三重差分的方法,分析了以北京奥运会为代表的重大体育赛事与儿童发育迟缓、低体重、超重和肥胖之间关联。研究发现举办北京奥运会可有效降低儿童低体重(OR="0.12;95% CI:0.02–0.69)和超重(OR="0.43;95% CI:0.19–0.98)风险,且这种作用在男女童之间不存在异质性;但北京奥运会对肥胖的潜在预防作用则更多体现在女童之中,即可使女童肥胖风险显著降低(OR="0.24;95% CI:0.06–0.94),在男童中却不显著。 该研究表明,未来奥运会的主办国应积极发扬奥运健康遗产,更加关注其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长期潜在积极影响。

内容来源:北京大学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Nature,NASH,PUA,研究,染色体重排,食盐摄入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