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儿童第三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畸形,人群发病率约为 0.4%~0.8%,仅次于动静脉畸形 (AVM)。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根本方法,也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今天分享的是一例第三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但最常发生于侧脑室,生长在第三脑室的海绵状血管瘤相当罕见,第三脑室位置较深、周围重要结构众多,尽可能做到病变全切并尽可能地保留神经功能,手术难度较高,所幸手术效果较好。
一般资料
患者,女,8岁。
约9天前因“颅内肿瘤、脑积水”于外地医院行开颅手术,未能切除。
为寻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
门诊以“颅内占位”收入我院神经外科。
既往病史 无。
术前检查
患者病来无意识丧失,无抽搐,无肢体活动障碍。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术前诊断
三脑室占位、脑积水。
治疗计划
行“右额开颅颅内病变切除术”。
治疗经过
手术过程顺利。
术后给予预防感染,抑酸、抗癫痫、降颅压等治疗。
患儿恢复良好。
辅助检查
病理分析:海绵状血管瘤。
图.术前及术后核磁检查影像对比。
TIPS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而并非真正的肿瘤。它是一种由缺少肌层和弹性纤维层、未发育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血管畸形。其边界清楚,畸形血管问不含脑组织,可发生在颅内的任何部位。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见于 30 岁以下男性和 30~60 岁女性,女性发病明显多于男性。
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部分患者可能与遗传有关。相关危险因素有病毒感染、颅脑外伤、颅脑手术、颅脑出血、颅脑肿瘤、放疗后等。
根据海绵状血管瘤在颅内的部位,可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两种。脑内型发生在脑实质内,易引发癫痫;脑外型发生
在硬脑膜外(硬脑膜是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外层是颅骨,内层是骨膜),相对少见,以压迫周围神经为主。
头痛、头晕、癫痫发作。等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的症状。其他还包括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症状,如眼球运动功能障碍面瘫、肢体运动障碍、吞咽困难偏瘫、视力下降等。
手术切除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他治疗手段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手术切除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他治疗手段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
本病最主要的危害是容易引起癫痫发作,药物难以控制及治疗。癫痫持续发作会损伤周围脑细胞,加重神经功能损害。此外,由于血管瘤的血管壁薄弱,还可出现颅内出血,大量出血可导致颅内高压,进而引起脑疝,严重时可导致
死亡。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指疾病发展情况) 及生活质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