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新冠试剂印钞机正在失灵!

2022-09-01 18:56

新冠掉头,也要遵循行业发展规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新冠试剂的业务本质上是政府防疫政策驱动的。

美国政府的大额采购,造就了九安医疗一季度143亿的净利润,后面美国不怎么买了,九安二季度的业绩预告净利润降到了10亿左右。

2021年德国自测市场第一批成就了热景的骄人业绩,去年上半年营收36亿,今年上半年降至20.5亿,境外新冠业务下降了60%。

据海关数据显示,新冠试剂出口今年上半年属于直线下跌。

18401661641851553

再回到国内的情况,由于国内的常态化核酸和抗原试剂的应用以及多地疫情的散发,整体上对疫情物资的需求依然在旺盛增长。

香港、上海的疫情拉动了抗原试剂需求,对万孚、热景等企业业绩拉动较大;各地常态化核酸,拉动了达安、明德、伯杰、金域、凯普等的业绩。但结合半年报来看,业绩已经攀登到历史最高位,随着防疫政策的科学管理,需求量肯定会降低。看着不少企业超高的新冠比,非常担心,未来高营收的不可持续。

提供新冠试剂帮助抗疫,是一件有社会价值的事情,同时也是一门生意。

过去的3年,新冠试剂带来的业绩增长,简直就是印钞机。以九安的业绩计算,创下了日赚8000万的神话。

新冠前业绩一般的企业,这几年纷纷青云直上。大家耳熟能详的包括但不限于宝太生物、东方生物、圣湘生物、明德生物、热景生物、安旭生物、之江生物、伯杰医疗、九安医疗等等。

当然,疫情一方面催熟了国内的分子诊断市场,发扬光大了胶体金层析试剂。另一方面其实也影响了常规业务市场的发展,医疗机构各部门纷纷参与抗疫,对试剂的需求远不如之前,其他产品报证也要绕道新冠的应急审批。即使像迈瑞、安图、新产业一类的底盘稳固IVD企业,也受限于常规市场的恢复情况。

另外,新冠市场也存在幸存者偏差。轰轰烈烈的拿证和出口,总感觉整个行业都靠新冠赚到了钱,其实不然,新冠试剂的马太效应依然很明显。真正赚钱的企业依然还是最早踩中风口那一批。

我们回看,国内核酸和抗原拿证的各近40家企业,大部分依然是卖得不好,泯然众人矣。不少企业前赴后继的花千万投入去拿证,现在还陷于注册排队中,甚至可能疫情结束还拿不到一纸批文。对广大的IVD中小企业来讲,前有新冠,后有集采。新冠之后,日子过得更艰难了,总之就是熬。

综合来看,IVD企业依靠新冠试剂印钞机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前几天,我写文章说华为的寒气也吹到了IVD,并不是危言耸听。(华为高喊“活下去”,寒气已到IVD!)整个依靠新冠拉升业绩的IVD企业们,都会面临增长的困境,更为重要的是老板们的心态要调整好。

猴痘试剂大概率不会成为下一个爆款,也别放太多投入。新冠和其他呼吸道联检或许未来会有一定的市场。

未来,IVD可以依靠的几条发展之路,非创新、国产替代、集采莫属。

创新或者跟随一些“卡脖子”的技术,实现国内领先;深耕某一个细分领域,依靠品质赢得市场。在国内的仪器制造、基因测序、新技术、自测等方向依然大有可为。

政府的优先采购国产支持政策已领进门,修行还要靠企业个人。国内市场对IVD企业的国产替代是友好的,起码在风向上是一种正确。当然,也需要保质保量的替换。

IVD集采,也是不少企业扩大市场,腾挪身手的机会。积极参与,拥抱变化才是最优解。

产品的本质,就是为社会贡献价值。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始终才是IVD基业长青的法宝。

有两个可参考的案例,便是迈瑞和安图,没有依靠新冠试剂,也成功穿越了新冠周期,还实现了不错的增长。

没有一个业务能够经久不衰,现在看来,新冠检测已经不是一门好生意了。不少企业也在表示转移业务重心。

但同时也要看到IVD本质上是一个慢行业,医院的设备更新替代慢,基层技术突破慢,注册申请慢,产品品质的稳定需要积淀。

新冠掉头,也要遵循行业发展规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本周有很多的热点话题,品牌张继续和老纪周末直播连线回顾,欢迎点击下方预约。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新冠试剂,印钞机,IVD,疫情,业绩,核酸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