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做有益于患者的事,此生无憾——写在《临床结核病营养学》发布之际

2022-09-14 17:10   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

看到这本厚重的专著,淡蓝色的硬面封皮,凝聚着全国92位专家的心血,也渗透着全体人员对结核病事业的热忱、专注及对结核病患者发自内心的关心、对这份事业执着的热爱和毕生追求!做有益于患者的事,此生无憾!

2022年8月25日下午,随着专著《临床结核病营养学》新书发布会的播出,振奋人心的音乐把我带到了数年前及数年来的艰辛工作中,感慨万千。

专注并有意开始研究结核病患者的营养治疗这项工作,开始于2018年11月30日我们牵头举办的华夏结核病诊疗高级培训班,在培训会中,我正在专心主持并倾听广州市胸科医院的谭守勇院长主讲的精彩的学术报告,谭院长之前已经在多次的全国性结核病学术会议中讲述结核病患者的营养治疗,我曾经并未太关注,但这次会议或许被谭院长学术报告的内容所吸引,一下子令我想起平常临床工作的一幕幕场景:患者问:医生,我能吃葱、姜、蒜吗?再问:医生,我是不是不能吃韭菜?医生,鸡肉是发的,我们是不是不能碰?随后我们反问:这些信息你们是从哪里看来的?患者回答:网上看来的。想到这一刻,我就有了初步的想法,想为广大的结核病患者做些事,科学引导结核病患者的营养与饮食,也能为临床工作者正确引导患者如何科学的膳食、如何把正确的营养治疗纳入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做些工作。

逐渐地,或许内心已经萌发出一点想法,在平常的临床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到:很多的结核病患者,无论是初治肺结核、还是耐多药肺结核,假如骨瘦如柴、茶饭不思,结核病灶则很难吸收、好转,相反,获得治愈的患者则是精神抖擞、面色红润、体重明显增加,这个关注更加坚定了我为结核病的营养学研究做些事的想法。于是,在我院营养科主任陈薇的大力帮助下,我进一步了解到,目前从事营养学专业的教授对结核病专业的背景知识比较缺乏,而从事结核病专业的同道们对营养筛查、营养评估、营养治疗的方法等的知识大多处于比较粗浅的程度。因此,在2019年6月中旬的一天,我们组织了一场由全国的结核病专业、营养专业同道们联合进行的“编书讨论会”,如何将两部分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何围绕着结核病的营养治疗这个目的将周边知识系统、全面地进行阐述,专家们对编写章节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激烈而更为热烈的讨论,我清楚地记得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的缪明永教授将营养不良的诊断、营养代谢的机制及治疗等相关内容有条不紊地进行了梳理,使得大家对营养学知识的了解豁然开朗,那场讨论会持续了3个多小时才算将初步的构架定下来,接下来就是布置编书任务给各位专家了。

随后的近乎1年的时间里,两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们埋头编写各自章节的内容,这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2020年9月,书稿的初步版本已经形成。随后,我们在编写的过程中,发现营养学部分的内容还可以再丰富些,几经修订与讨论,陈薇主任再次补充营养学界的专家同道们加盟编写书籍的大部队中,该专著的编写得到了上海市多家大型三甲综合性及专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基础研究教授的大力协助及鼎力支持。中国防痨协会的成诗明主任在该专著的编写过程中提出了指导性、关键性的建议,主编之一的唐细良院长、白丽琼副院长不但负责编写营养部分的重要章节,对该书的管理、构架、人员组织方面给予了重要的支持,时任我院党委书记的张雷教授、张哲民副院长对该书的构架及内容审核也提出指导性、建设性的建议。在长达近2年的时间里,在全国众多将领的携手出力下,一本约64万字的专著就这样诞生了。

我觉得我们可以舒心一下了,殊不知书稿提交到出版社,编书的艰辛对我们来说其实才刚刚开始。第一稿修回是电子版,我们电脑进行了初步的修改,主要是格式方面的修改,半个月后完成提交书稿。数月后出版社寄来了厚厚的纸质版校对稿,每一页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校对意见,我们需要逐条核实、修改。从此,我们开始了漫长的逐字、逐页的修改和校对工作,小到个别错别字、大到一句话的含义及语句通顺与否,均要进行一一进行核实,最难的地方在于,为了保证校对的质量,出版社要求必须由一位专家全程进行统一校对,而不是大家分任务、每人校对几页就可以交差了。这件艰巨的任务无疑落在我自己的肩上,从此,我的背包里从来都是一叠书稿,在出差的飞机上、候机大厅里、旅行的高铁上、出差宾馆及医院办公室的书桌旁,均成为我校对稿件的场所,出版社咬文嚼字到“残酷”的地步都不为过,电子版提交的稿件当时记得阅读着挺通顺的,被编辑部文字校对后发现文笔问题还真是不少,最难办的是貌似阅读不通、又不甚理解的内容如何处理,我先自己网上查阅文献、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实在无法理解了一一拍照发给该章节的作者进行核实、修改,就这样,随着一页页、一章章的校对工作的推进,背包里的书稿越来越薄、堆在书柜里完成的书稿越来越厚的时候,时光已经过去接近1年了,64万字的书稿终于校对完成,等我再把厚重的书稿整理好快递给出版社的时候,我和陈薇主任都深深地吐了口气,终于把最艰难的部分完成了。

接着,在上海最艰难的2022年4月份,出版社把最后一次校对任务发给了我,尽管大家处于抗疫的艰难困苦时刻,却均纷纷分配出时间接受任务,每位作者进行了电子版的逐字核对,这一次校对由于是所有的作者集体发力,动作非常快,半个多月的功夫我们把修改稿第三次提交给出版社。此时的出版社的老师们,也加快了审稿及最后一次校对的速度,这个速度体现在无论是周末还是夜里,他们一发现问题就和我直接联系,第四次校对还算顺利,在达到出版社的标准后,这本专著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看到这本厚重的专著,淡蓝色的硬面封皮,凝聚着全国92位专家的心血,也渗透着全体人员对结核病事业的热忱、专注及对结核病患者发自内心的关心、对这份事业执着的热爱和毕生追求!做有益于患者的事,此生无憾!

专家介绍

12121661557063640
范琳, 同济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科行政副主任,上海市结核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德国柏林及美国纽约的访问学者。 长期致力于结核病的临床诊治工作,诊疗特色是耐药肺结核的诊治、结核病的临床免疫研究、难治性及重症肺结核的治疗及研究。 在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基金、上海市医学创新研究、市卫健委、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院级重点项目课题等8项。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主编出版结核病专著2部、参编15部、获得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 执笔结核病专家共识3部,参与编写结核病指南及专家共识多部。 负责发布全国团体标准一项,获得华夏医学奖二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一项。  

目前正在担任的学术任职: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结核病相关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中西医结合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防痨杂志》副主编;

中国医促会结核病防治分会秘书长兼常委;

中国防痨协会临床专委会常委兼副秘书长,

中国医促会结核病防治分会临床学组组长;

全国耐药结核病协作组组长;

上海医学会结核病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防痨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国防痨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国际呼吸杂志》等国内核心及BMC 系列、Frontiers系列等众多国际SCI期刊的审稿专家。

注:除非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刊登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的观点。

编辑:王   然

审校:李敬文  郭   萌

发布日期:2022-08-26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中国防痨协会,临床结核病,营养学,结核病,专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