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生命诠释着大医精诚,更以身心践行着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
披肝沥胆 医者仁心
有人说,用自己的左手温暖自己的右手是一种本能,而用自己的双手去温暖别人的双手,是一种奉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主任、肝胆外二科主任张宗利就是这样一位时刻胸怀大爱,把患者当亲人,把奉献当责任的好医生。从事普外科专业三十余年,经他救治的患者遍布全国各地,他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患者和家庭 ;他在身患癌症后与时间赛跑,努力在有生之年让更多患者重获新生 ;他对患者全心投入、披肝沥胆,用医者仁心谱写出一曲无悔的生命赞歌。
尽职尽责,挽救无数家庭
张宗利学医的初衷是因为母亲,“十几岁的时候我母亲生病,也不知道是什么病,就看到她一天天消瘦下去,没多久就去世了。悲痛之余,我很想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就学了医。”从那以后,医学梦像一盏明灯 , 时刻照耀着张宗利努力的方向。
张宗利在学习中发现,肝胆外科遇到的病情十分复杂,难度系数高,术后处理困难,被誉为普外科中的“皇冠”,更具有挑战性。“我们国家很多院士都是肝胆外科专家,他们为推动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也希望向他们一样,能做出更大的成就。”最终,张宗利选择了肝胆外科,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尽管当年没能亲自解除母亲的痛苦,从事肝胆外科的张宗利却在手术台上挽救了无数个家庭。近年来肝胆胰部位成为癌症多发区,发病较隐蔽,一旦发现往往病情严重,手术治愈难度大。这些都考验着肝胆外科手术医生的技术与经验,这就要求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发展,为此,张宗利不断坚持学习,引进和发明了许多新理念、新技术,造福了无数的患者。
全国各地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张宗利除了坐诊、手术、查房,周末还要参加国内、省、市的学术活动,与此同时,他还要带研究生、参加医院会议、下乡帮扶……即便工作再繁忙,每天一早一晚两次查房,张宗利都会坚持,在他看来“外科医生不是只做手术的工匠,一名好大夫要心里时刻装着患者。”张宗利几十年如一日,每天 7:00 到达病房,带领下级大夫查房,结束一天的手术、门诊,有时候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还要再回一趟病房,挨个查看一遍患者才能放心。在张宗利眼中,只要有患者在,就没有节假日,一年 365天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今年大年初一,他也依然坚守在病房。
踔厉奋发,引领学科发展
从医三十余年,张宗利在复杂肝脏肿瘤、门静脉高压症、肝门部胆管癌、复杂肝内外胆管结石及胰腺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特别擅长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复杂手术,对于复杂胆道系统肿瘤,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精准科学的诊疗体系。
2020 年 12 月,张宗利成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主任,带领拥有 8 个病区,10 个亚专业,120 多位医生,200 名护士,床位数量占据医院十分之一的大科室,他深感责任重大。居安思危,思则有备。作为科主任和普外科第二党支部书记的张宗利肩负着深深的使命感、紧迫感、危机感,他不辱使命,勤勉工作,通过党建引领和学术带头的双融合,带领科室全体医护人员不断拼搏,临床工作一年一个台阶稳步提高,处理疑难危重症的能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微创成为外科手术发展的趋势,在张宗利看来,微创应该是贯穿在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管理的全过程,为患者制定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案,不能“为了微创而微创”,要真正为患者设身处地地着想。在张宗利的带领下,团队一直秉承“精准医疗”的理念,为患者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目前,普外科的年门诊量已达 17 万余人次,年收治住院患者 1.6 万余人次,年救治急危重症和疑难病患者 3000 余例,全年手术 14000 余例,平均床位使用率达 107%。
医学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研究和探索,通过不断的科研才能在临床上救治更多的患者,一直以来张宗利十分重视科研工作,他强调,每一个病种都要有搞科研的人,这样才能带领团队一起向前发展,去年医院的十大科研项目中,普外科就占了 3 个。近 5 年来,普外科承担国家级课题 33 项、省部级课题 67 项。SCI收录文章 446 篇,影响因子 5 分以上的 60 余篇,同时还参加了国家众多指南和共识的编订。在 2020 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医院专科排行榜上,普外科获华东区医院专科声誉第五名,带动了全省及周边省份医院普通外科的发展。
攻坚克难,挽救更多患者
据张宗利介绍,在世界范围内胆管癌发病率逐年上升。胆管癌早期临床特征不明显,诊断困难,易发生早期淋巴结及肝内转移,复发率高,预后差,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失去了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诊断率几乎等于死亡率”,一线化疗药物效果有限,放疗有时难以进行,靶向免疫治疗目前没有明确推荐的药物。即使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5 年生存率也不足20%。
相比肝癌、结直肠癌等治疗比较成熟的肿瘤,胆管癌缺乏统一明确的治疗药物及规范,面对如此的困境,近年来,张宗利团队致力于胆管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胆管癌方面的科研经费已达上千万,团队初步积累总结了一套个体化多模式治疗方法,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处于领先水平。除了外科手术,科室还开展胆道肿瘤多学科会诊(MDT)、与消化内科、病理科、肿瘤内科、影像科密切合作,给每一个就诊患者规范化治疗。目前已有上百例患者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5年生存率大大提高。
为了把成功的经验介绍给更多的医生,张宗利在山东省 16 地市开展关于胆管癌方面的学术交流推广,带动全省就胆管癌的规范化精准化治疗凝聚智慧,达成共识,张宗利还希望通过努力可以把这份共识写入国家指南,挽救更多的患者。
言传身教,彰显医者仁心
医学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梯队的接续奋斗。张宗利接过上一辈学科带头人的接力棒,立志要把好的传统、好的医术一辈辈传下去,救治更多的患者。张宗利总是教导学生要“先做人、再做事,首先要做一个实事求是、实实在在的人”,他不但严格要求学生,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据他的学生介绍,“张老师经常比我们来的还早、走的还晚,比年轻人还要拼,他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还经常会帮助年轻医生进行职业规划,细化专业发展。”
张宗利对待学生也很严格,他常用“明天的你终将会感谢今天奋斗的自己”“奋斗的青春是最美丽的”来勉励学生们。学生们在跟他学习的过程中,各种手术、术后护理,甚至小到如何缝线、如何打结,张宗利都要求十分严谨规范,还时常手把手带教,毫无保留。每周一次的研究生组会,哪怕节假日、疫情期间也是雷打不动的。张宗利不但帮助学生们解决学术中的困难,还带领他们掌握全面的科研方法,发表高水平论文。
“只要患者有一丝希望,张老师都会全力救治。”他的学生回忆,之前接诊过的一个患者怀疑是肿瘤转移至肝脏,开腹探查后其他医生认为肿瘤已浸润周围多个器官,并已发生转移,不主张继续手术,但张宗利认为转移不明显,仍有希望救治,他说患者还年轻,有希望就要试一试。手术历时 6 小时,完成了包括腹膜后肿瘤、部分胃、胰体尾和脾脏及肝脏结节的联合脏器切除,手术范围非常大,但手术切除过程干净、顺利。最后,病理结果显示患者是肝肿瘤转移至腹膜后,这一病例十分罕见,患者恢复良好,已经回到工作岗位。
张宗利始终把患者摆在第一位,只要为了患者,他敢于承担风险,这正是一名医生最宝贵的品质,他把这份担当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多年来,张宗利累计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 25 名、在职博士研究生 6 名,均考入国内知名医院和研究所。他主管科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作为国家级住培督导员,多次代表国家参加省内外教学督导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带动了普外科的发展。
罹患癌症,依然坚守一线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5 年 8 月,张宗利肺上长了一个肿瘤。为安排好科室的工作,张宗利 50 多天后才接受了手术。手术虽然进行得很顺利,但切除了一个肺段,给身体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我是一名医生,肝胆外科手术比较复杂,还有很多患者在等着我……”心里挂念着患者,想着工作,术后第二天,张宗利就撑着虚弱的身体,坐在病床上审核病历,术后第十天他就回到了病区。别人都劝他多休养一段时间,但他却说,“病区离不开人,患者需要我。”经历这一场手术后,他更加能够体会到患者的痛苦,也变得更加关心体贴患者了。
2019 年,张宗利被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健委评为“中国好医生”,成为齐鲁医院首位获此殊荣的医生。“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随时被上帝召唤的患者,为了让更多的患者获得新生,在肝胆肿瘤研究上多做一些事,我必须争分夺秒地去工作。”在工作中,他从没把自己当成患者,只想用有限的精力去做更多的事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生命诠释着大医精诚,更以身心践行着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
来 源:党委宣传统战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