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乳腺癌,如何守护“乳房的抉择”
2021年,一则新闻轰动全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发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乳腺癌首次超越肺癌,成为全球最常见的癌症,约占新发癌症病例的11.7%。对于经历过乳腺癌手术的女性来说,活下来,和活得“更像个正常人”是同等重要的,如何尽可能弥补“身体缺失”带来的伤害呢?
若干年前,一旦确诊为乳腺癌,患者首先考虑的是“保命”的问题。而近年来,乳腺癌综合治疗领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乳腺癌的治愈率大幅提高,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
在这样的前提下,为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患者对术后身体外形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全切还是“保乳”“保乳”也能保命
我们作为专科医生,要告知广大群众的是,得了乳腺癌,接受保留乳房的手术同样能“保命”。“保乳”与“保命”并不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只能选择其一,而是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但在现实中,即使在一些国际大都市如上海,一旦确诊为乳腺癌,很多患者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还是“切除乳房,要‘保命’”!
究其根本,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手术观念在我国尚未广泛普及。据调查,我国大型三甲医院目前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手术的比例平均在20%~30%,然而在县域级城市中远低于这一比例,可能仅为5%~10%。数据显示保乳比例在美国为50%~70%。
乳腺癌患者保留了乳房就不能保命吗?显然不是!
关于保乳的多项大型前瞻性试验,如米兰Ⅰ期 (MilanⅠ)、美国乳腺和肠道外科辅助治疗计划(NSABP B-06)、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等项目长达20年的随访结果告诉我们,保乳联合放疗与乳房全切相比,远处转移率及生存期无显著差异,保乳手术作为早期乳腺癌的治疗方式是安全的。
“保乳”适应证
目前,我国专家共识推荐的保乳适应证为:
1.早期乳腺癌,且有保留乳房需求的患者。
2.临床Ⅰ期、Ⅱ期,肿瘤最大径≤3厘米,且术后能够保留适宜的乳房体积和良好的乳房外形的患者。
3.同一个象限有多个病灶(假定为同一个肿瘤来源)的患者。
4.临床Ⅲ期(炎性乳腺癌除外)经新辅助化疗,降期达到保留乳房标准的患者,可慎重考虑。
在外科医生严格掌握保乳适应证后,术后联合放疗就能降低、避免乳房局部的复发风险。同时,因乳腺癌在发病初期就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无论保乳还是切乳,根据疾病的特点(包括病理、分子分型等),术后的全身系统治疗(即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 的治疗方案是相似的。
也就是说,是否出现远处转移与是否切除乳房无关,而是与疾病本身的特点及药物治疗有关。
因此,当医生告诉患者可以考虑保乳治疗时,请放心接受医生的建议、配合医生,能保乳是不幸中之幸事。
全切后要不要佩戴义乳、义乳的必要性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仍有很多患者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最终做了全乳切除术。这造成的后果不仅是乳房缺失、外形受损,长期的体态不平衡还会导致斜颈、斜肩、脊柱侧弯、肋骨变形。
据一项调查显示,全乳切除术后1年未佩戴义乳的患者,56%出现斜肩情况,其中轻度占39%,重度占17%。
脊柱侧弯
义乳优缺点
义乳,也称假乳房,指代替真乳房的外置人造乳房。
在没有乳房重建手术的年代,义乳是乳房切除后女性改善外形的唯一选择。其有助于体态平衡,预防脊椎弯曲(如上图所示),无需做手术(重建)从而避免了手术风险。
但其缺点同样显著,患者需要佩戴特定的义乳文胸来固定它,初期需时间适应,定期需更换,与真实的乳房有一定差距,存在闷热不透气、脱膜、破裂、硅胶渗漏、气泡等问题。故而很多患者并不爱戴,尤其是夏天。
佩戴义乳还是乳房重建
随着医疗技术和材料学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选择乳房切除后乳房重建,包括一期重建 (切除同时即刻重建) 和二期重建 (延期重建)。乳房重建的原则是不违反肿瘤根治原则,不延误后续治疗。全乳切除术后的乳房重建已被列入国内外乳腺癌诊疗指南中,每位患者都应享有被告知可行乳房重建的选择权。
重建术如何选择
从手术时机来讲,一期重建是乳房重建的最佳时机,可保留乳房原本的皮肤甚至乳头、乳晕,形态保存最佳。切除和重建手术一次性完成,减少住院次数、费用和恢复时间。
从手术方式来讲,假体重建和自体组织重建都是合适的方式,因人而异,各有利弊。具体要看患者的身体条件、疾病特点、价值观选择和医生的技术掌握程度。
重建术后的保养、维护成本也是很低的,尤其是自体组织重建,手感和温暖度是假体和义乳所无法比拟的,但代价是会造成额外的供区创伤和疤痕。
注重心理需求
对于年轻(尤其40岁以下)的患者,我们强烈推荐乳房重建术,而不是佩戴义乳。乳房重建可避免乳房缺失造成的心理创伤,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和自卑心理,有利于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的家庭和社会角色。
另外,年龄也并不是重建的门槛,关键看患者的心理需求,并且家人的支持同样非常重要。笔者曾为一位66岁的患者做自体皮瓣乳房重建,手术恢复非常顺利,术后满意度很高。
华山医院甲乳外科全年收治全国各地来诊的乳腺癌患者约1800例,其中60%左右的乳腺癌患者最终接受了保乳或乳房重建手术。患者5年生存率达90%以上。同时,让患者能“带着完整的身体回家”,也是我们作为乳腺外科医生寄予患者的美好祝福。
术后如何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除了上文提到的正确佩戴义乳或乳房重建术可改善“术后含胸驼背”外,乳腺癌患者术后也应尽快融入正常生活中。
进行适当的社交活动、体育锻炼,比如,每周进行45~6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有不当情绪时要学会输出,向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倾诉。
以锻炼为例,最近有许多研究调查结论显示,诊断出乳腺癌后进行适当的锻炼,可以改善围手术期预后,减轻手术对患侧上肢的影响,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总生存率。
总的来说,乳腺癌虽然发病率越来越高,但随着早诊早治的普及,生存率也越来越高,我们应当将该类疾病做为一类“慢性病”来管理治疗。
既然是“慢性病”,那乳腺癌患者们除了要活下来,更要活得有质量,绽放属于自我的生命之花。
小贴士:乳腺预防性全切需谨慎
乳腺预防性切除的指征是要严格把握的。
虽然乳腺癌患者的对侧乳房本身属于高危“对象”,但只有当同时合并乳腺癌家族史、BRCA1/2基因胚系突变或对侧乳腺合并有癌前期病变,如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或小叶不典型等以上程度病变时,才考虑行对侧乳腺预防性切除,并建议行双侧对称性乳房重建术。
除此以外的预防性乳腺切除,因涉及到伦理问题,国内医疗相关人士都是非常谨慎的。
专家介绍
金贻婷
甲乳外科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甲乳外科主任医师,博士。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委员、青委副主委,上海市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委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协会甲乳外科副主委,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乳腺学组青委副主委,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肿瘤整形学组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乳房修复与再造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乳腺学组委员,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常委。获华山医院骨干人才奖励计划,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中华肿瘤,明日名医”优秀奖,上海医学会普外科分会青年人才奖。
诊疗专长
乳腺、甲状腺良恶性疾病的外科治疗,乳腺肿瘤与甲状腺肿瘤的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乳房整形与重建,乳房及甲状腺微创手术。
文章刊载于《家庭用药》2022 No.6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