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存在数量、诊断难度,还是致残率上来说,神经系统罕见病在罕见病排名中都是位列第一的。
人类的大脑和脊髓拥有数量达千亿级别的神经元,犹如浩瀚的宇宙星系。这些在人体内彼此“联网”的“星系”,既引人神迷,又令人困惑,时常上演一桩桩“网络谜踪”——神经系统具有人体内最精细、最复杂的结构与功能,因此病因种类繁多,表现复杂多变。
二十多年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赵重波教授的眼中,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体“指挥部”,在现实中既是朋友,亦是对手,只为拨开重重迷雾,帮助患者解开疾病“谜底”。
他所在的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是国内久负盛名的“王牌学科”,年门诊就诊患者达40万人次,其亚专科分布之广、病例数量之多,均居于全国前列。
真相大白的“病案”现场
英国小说家柯南·道尔笔下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在初见华生医生时,有一段堪称经典的推理:“这一位先生具有医生气质,但又有一副军人气概,很显然,他是名军医。他刚从热带地区回来,因为他脸色黝黑,但是从他手腕的皮肤黑白分明看来,这并不是他原来的肤色……”
这样的推理桥段并非只在小说里出现,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赵重波一周三次的专家门诊,经常如同“破案”现场。
一位花季少女坐在轮椅上,被家人推进赵重波的诊室。他观察了下女孩的外表和神情后询问:“这样的情况出现了多久?”“两个月左右。”少女的9家人回答。
“坐在轮椅上,无法行走,代表下肢力量很弱;发病有两个月时间,可见疾病进程快,可能由于获得性病因引起;头发被漂染成黄色,耳朵上打了耳钉,且后脖有纹身,显示她与同年龄段的女孩有所不同,可能会受社会上人群的影响,出入某些场所,沾染了不良习惯……”一串碎片化的线索在赵重波脑海中飞速重组。
思索片刻后,他问女孩:“你吸过‘笑气’吗?”女孩瞬间露出错愕的表情,然后点了点头。短短两个问答,没做任何检查,病因就被锁定,随后明确诊断。
“笑气”是一种危险化学品,作为吸入性镇痛麻醉药应用于临床,若大量吸食可成瘾,其滥用情况在青少年人群中较为突出。赵重波推测病因为“笑气”,是因为频繁吸食它会干扰维生素B12的代谢,而维生素B12对于人体合成神经髓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滥用“笑气”可导致神经系统病变,使运动神经受到影响,因而女孩出现无法行走、站立的情况。
赵重波坦言,关于个人“特殊”经历,特别涉及道德、隐私层面的,有的患者未必会和盘托出,而事实上,这部分往往与疾病成因密切相关。
然而,那些未被说出的“故事”并不会消失,它们会隐藏在蛛丝马迹里,和患者看似无关的陈述里。在赵重波敏锐的观察和缜密的思维之下,这些零散的信息仿佛会“开口说话”,最后形成一针见血的精准诊断,常常让患者叹服到“无话可说”。
面对赵重波直击真相的追问,年轻小伙终于“破防”,承认了那段难以启齿的经历,也让疾病迅速得到了诊治。小伙就诊时,呈现痉挛性截瘫,无法正常走路,病程大约三月有余。赵重波初步判断,是由于营养失衡导致的亚急性联合变性,这是一种因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排除胃部手术、偏食习惯后,他认为小伙很有可能进入过当时“风行”的传销组织。小伙支支吾吾终于承认,在误入传销组织的那段时间,提供的伙食非常差,幸好被放了出来。最终,所有线索形成闭环,验证赵重波的推测。小伙临走时,百思不得其解:“赵医生,我什么都没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据不充分估计,神经内科疾病超过600种,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复杂到超乎想象,光是鉴别是否为神经科患者这一环节,就要动用强大的鉴别诊断能力。”赵重波说,诊断病情和侦探破案确有相似之处,都要通过细微线索去分析和判断,这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形成自己庞大的综合知识库,还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才能厘清线索破解“谜底”。
“神内”功法的修炼之路
促使赵重波走上“探案”之路的,是他的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神经病学家、华山医院终身教授吕传真。
1997年,赵重波从原上海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在一次直升研究生的面试中,吕传真一眼看中了这个外语好且爱琢磨的年轻人,让他考虑选择神经内科方向继续深造。自此,赵重波开启了修炼“神内”功法的医学之旅。
进入华山医院学习后,他见识到了功力深厚的高手是如何“一招制敌”的。一次急诊科轮班,进来一位神志不清的患者,几个月前因相同症状也曾来就诊,一周后莫名好转,查了头颅影像学、血生化等并无明显问题。赵重波觉得“此事蹊跷”,于是去请教了吕传真,得到的建议是查血氨,可能是“肝性脑病”。他心里纳闷:肝功能没问题呀。事后证明,老师的判断是正确的,患者的问题出在尿素循环障碍上,一次大量蛋白质摄入后就会引起意识障碍,轻症者对症处理可自行好转。二十多年前的病例,他至今记忆深刻,在检查手段没那么先进的年代,老师依然可以通过症状学作出准确诊断,让他内心为之震动。
“技术再先进,医学终究是一门依靠经验和逻辑推理的学问。”这句话经常在他耳边响起。凭着爱琢磨的性子,他开始反复钻研,不断磨砺医术。后来他才发现,很多疑难杂症“拨云见日、柳暗花明”的诊断过程让所有神经内科医生又爱又恨。头三年,他也尝到过无奈的滋味,但修炼功法,离不开悟性,更需要坚持。医学没有捷径,凭借“日拱一卒”的耐性,他逐渐找到了门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的专业能力得到不少同行的认可及推崇。
每年,赵重波的门诊量逾4000人次,可谓“阅人无数”。神经肌病属于神经内科的罕见病,在人群中较少见,但在他的门诊却成了常见病,患者越看越多。“赵医生毛病看得好,对患者也好。”患者经常口口相传,介绍病友来挂他的号。
“总共来两趟就能解决问题”“能少用药就少用药,能少做检查就少做检查”,对患者他总是想尽办法做“减法”,而对自己却不断做“加法”。不舍得让没挂上号的患者白跑一趟,尽量让做完检查的少跑一趟,他的门诊时间总在不断延长,时常把半天门诊看成一天,最晚的一次看到了半夜。
“医生面临的问题永远多于答案。”他深知,医生除了要解决疾病问题,也要和人性打交道,给患者多一点沟通的时间,做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都能起到正向的作用。
面对患者的真挚反馈,他经常深受感动。在门诊和病房,他常常收到各种形式的“感谢信”;一位患者挂了他的号等了3个小时,只为进诊室向他表示感谢;还有一位被他从生死线救回的老人,不忘送来孙辈的喜蛋表达重获生命的感激之情……
探索“险峰”的毕生追求
神经系统的很多疾病属于罕见病、疑难病范畴,虽然发病率低,但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之下,患者数量也不少。由于罕见病知晓率低、治疗手段缺乏,许多患者面临无法诊治的境地。
“一个人能治疗的患者是有限的。”他明白,只有搭建更大的平台,汇聚更多的力量,才能聚沙成塔、积水成渊,从而推动疾病的诊治水平。
神经肌病种类繁多,但无一例外均属于罕见病。2005年,尽管面临人员和技术的缺乏,在吕传真教授的支持下,赵重波与卢家红共同组建了神经肌病亚专业组,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支撑神经肌病诊断的肌肉与周围神经病理诊断体系,发展至今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和大量生物样本。
学科发展始终需要新鲜“血液”。做带教老师时,他注重学生基本功的培养,手把手指导学生问诊、检查;示教查房时病例分析逻辑清晰、环环相扣,吸引不少学生纷纷“入群”;在他启发下,病例讨论在“烧脑”之余,更激发了学生对疑难杂症深入探索的兴趣。
他将自己的临床经验、诊断思路、从医感悟集结成文,撰写了《神经科高手是如何炼成的》《神经科的那些病例》等专业书籍。书中病例鲜活、分析精妙、文字风趣、干货满满,被众多神经科医生奉为案头好书。
他乐于分享,又敢于“尝鲜”。2015年,“重症肌无力的天空”微信公众号上线,成为最早一批面向重症肌无力病患的科普平台,定期向患者推送科普知识。
同时,更大的平台正在徐徐展开,将为他投身的罕见病治疗带来广阔空间。2019年,华山医院牵头成立了泛长三角神经肌病联盟,接受来自华东地区的肌肉标本及全国各地转诊来的神经肌病患者,运行至今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神经肌肉疾病诊断中心。
今年2月,华山罕见病中心成立,“剑指”罕见病、疑难病代表的医学“险峰”,将为解决瓶颈问题寻找突破口,也会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希望。
“难的事,总要有人去做。”在赵重波心中,罕见病是专业,是情怀,更是择一事终一生的追求。
记者:作为上海市健康科普专家库的神经学科召集人,围绕神经系统罕见病领域,会开展哪些科普工作?
赵重波:无论从存在数量、诊断难度,还是致残率上来说,神经系统罕见病在罕见病排名中都是位列第一的。早发现、早诊断对于罕见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罕见病仍存在社会知晓率低的问题,华山罕见病中心成立后,将筹划开展相关知识普及的工作。未来将策划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短视频、动漫、插画等,通过“华山罕见病”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让罕见病可以被更多人看见、关注。
专家介绍
赵重波
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2004.6赴法国巴黎Salpêtrière医院参加神经肌病暑期学校培训并获结业证书,2006.4-2007.5赴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直从事神经免疫疾病和肌病的临床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诊疗专长
神经免疫疾病,重症肌无力,肌病
本文原载于《上海大众卫生报》2022.8.23 16版
记者 宋迪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