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儿童医院多学科医生“组团”来谈谈,这些上过热搜的坑娃操作!家长一定要避开
养娃是“打怪升级”这些上过热搜的坑娃事件,少不了家人的神助攻,今天就来盘点一下,那些上过热搜的“坑”娃操作。
妈妈逼女儿每天跳绳3000个 结果:孩子“瘸了”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骨科主治医师陈从珍: 跳绳也不是唯一的增高方法。
在进行跳绳等跳跃为主的运动时,胫骨结节和跟骨两个部位容易受到韧带反复的牵拉,久之就会出现疼痛;此时要做的就是制动休息,通过局部热敷、理疗等物理方法来缓解疼痛。
建议家长合理安排运动方式与时间。过度和不当的运动,不仅会造成儿童青少年的胫骨结节骨、软骨炎和跟骨骨骺炎,还可能引起膝关节半月板的损伤,重者会引起膝关节屈伸活动的受限。
担心奶粉上火,用蔬菜水冲 结果:宝宝中毒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宋捷:
蔬菜经过熬煮后的蔬菜水里面营养成分非常少,并且还可能含有残留的化肥和农药,不新鲜的蔬菜水里还可能亚硝酸盐,对婴幼儿来说会导致中毒的危险。
听信偏方,用农药给娃洗澡止痒 结果:双双中毒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蔡京京:
皮肤是人体最大器官,具有选择性吸收外界物质的功能。而农药是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而发生中毒。
给孩子消暑,拿出“陈酿”冬瓜水 结果:孩子进了ICU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宋捷:
陈酿的冬瓜水经过长时间的腌制会产生有毒的亚硝酸盐,食用后导致身体出现缺氧表现,引起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有生命危险。
给孩子尽量吃新鲜食物,现做现吃,不吃腌制食物。
新手妈妈用皮筋绑住宝宝手臂 结果:宝宝差点截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林明星:
小宝宝自主活动能力差,被绑上橡皮筋后,即使感觉不舒服,也无法正确表达。
而且宝宝神经敏感性低,被绑时间长了,出现肿胀、疼痛,无法及时反应,就会出现肢体发黑肿胀,甚至坏死。
建议给宝宝戴手套和穿袜子时选择反穿,避免线头缠住,发生危险。
孩子烫伤,奶奶用“老鼠油”敷 结果:孩子感染住进ICU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副主任医师林向上:
老鼠油涂抹在创面上,会加大清创难度,同时可能加重烧伤程度,此外老鼠身上有着致病的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等。
切记不要向烫伤伤口处涂抹不适宜物质,如:红汞、龙胆紫等有颜色的药物,还有老鼠油、黄酱、酱油、香油、牙膏、香灰等。
玩“举高高”游戏,脱手摔地上 结果:宝宝可能成植物人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郭小伟:
“举高高”游戏一旦玩脱,实质上就给孩子营造了高处坠落的环境,特别是年龄越小的婴幼儿,可能造成骨折、颅脑外伤,严重的可致颅骨骨折、颅内出血,甚至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疝,如不能及时诊治,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甚至出现热搜新闻里导致“植物人”的情况。
婴幼儿一旦发生脑外伤,家长应先判断孩子意识情况,不要摇晃孩子,以免引起副损伤,颅内出血的高峰时间是受伤后5-6小时左右,若期间孩子出现剧烈呕吐、肢体抽搐、嗜睡等病情,应立刻就医。
宝宝发烧,家人喂了自制中草药 结果:孩子严重肝衰竭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药剂科药师黄允玲:
婴幼儿肝、肾等重要器官尚未发育成熟,药物容易在肝脏蓄积,造成肝损害。
而且许多中药是经过炮制,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后才能使用的,未经规范操作的“自制”中草药,随意自行滥用药是很容易引起中毒,导致肝肾衰竭的。
当孩子出现不适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避免自行服用土方、偏方。
2岁孩子误吃家人的减肥药 结果:孩子抢救无效去世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药剂科药师黄允玲:
有统计数据显示,误服事件中1岁至4岁的儿童多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好动,还喜欢模仿,如吃药、倒水等动作,但是缺乏判断力。
家长药品不要乱放在显眼处,不要告诉孩子“药是糖”, 这可能导致孩子平时为了“找糖吃”而误服药;还要时刻记住锁好药瓶安全盖,别再孩子面前吃药,避免引起其模仿。
3岁孩子流鼻血后仰头止血 结果:孩子没了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刘平凡:
发生鼻出血时将头后仰,既没有止血效果,且会导致血液倒流至咽喉,有窒息风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低头,按压住出血侧的鼻翼进行压迫止血,若仍不能止血,应及时就医。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张帅
编辑:杨小懒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