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例丨神经外二科完成烟威首例高难脊髓髓周动静脉瘘手术
脊髓血管病变的诊治一直是神经外科的“禁区”之一,其原因是由于该领域的疾病在诊断方面容易误诊,在治疗方面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所以脊髓血管病变的诊治一般地市级医院都敬而远之,甚至省级医院都很少涉及该区域的手术。近期,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外二科在王亮主任的带领下,成功完成了一例胸髓髓周瘘的病例,该病例在烟威尚属首例。 该患者年仅31岁,因“右下肢无力伴双下肢麻木5天”入院,在外院行胸椎MR检查,显示胸11椎管平面髓内占位。由于当时很难确定病变的性质,为进一步诊治转入市立医院。由于诊断的不确定性,神经外二科王亮主任带领团队对病情展开讨论,最终决定先给予行胸腰椎CTA检查以排除脊髓血管病变。
CTA结果考虑为胸髓血管病变,动静脉畸形的可能性大,为了明确病变的性质,给予病人行全脊髓造影,造影显示病人病变为胸11的脊髓髓周瘘,由第9肋间动脉的脊髓前支供血,回流静脉明显增粗并形成一个大的“静脉球”。 病例虽然已经得到确诊,但脊髓髓周瘘是脊髓动静脉畸形的一种特殊的病变,其破裂的风险大,容易对病人的运动感觉系统及排便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该病人的症状就是静脉球的破裂出血引发。 由于此类疾病血供复杂,操作困难,治疗在国内基本集中于几个国家级脑血管病中心。王亮考虑到病人转运的过程中再次破裂的风险较大,向病人家属交代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后,家属表示愿意在我院行手术治疗。
王亮立即组织全科医生进行手术讨论。手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为打开椎管电凝瘘口;另一种为介入栓塞瘘口。由于病人的病变位于脊髓的前索,第一种方法将导致更大的创伤,甚至造成病人术后截瘫,再三斟酌后选择为患者实施介入栓塞术。 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微导管置入供血动脉,给予超选造影发现瘘口距离下方的脊髓前动脉很近,只有2-3mm的距离,术中必须保护好脊髓前动脉,脊髓前动脉如果发生闭塞就有发生截瘫的危险。 凭借精湛的技术,术中微导管精准地越过脊髓前动脉,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填入1×2、1×1、和1×1三个超软弹簧圈,造影显示瘘口闭塞,脊髓前动脉能清晰地显影,病变得到治愈。
图A为术前造影的正位图像,主供血为脊髓前动脉,引流静脉的起始部形成一个静脉球,远端呈迂曲状;图B为微导管到位后的超选造影,脊髓前动脉不显影(已越过);图C为栓塞结束后的造影,主供血的血流明显瘀滞,瘘口闭塞,下方的脊髓前动脉仍显影。
病人术后很快苏醒,手术后第2天右下肢就能抬离床面,并且双下肢麻木症状明显好转。第4天病人可站立,一周后可行走,双下肢的感觉完全恢复,生活质量得到质的改善。 神经外二科致力向医学更高的领域蓬勃发展,开展更多“以往不敢想象”的新技术新项目,为患者谋求更优质、更便捷、更安全的精致医疗服务。
供稿丨王雅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