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8人接连患癌,第9个患癌的她只因做了这件事,阻止了更多悲剧!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者听说,在某些家族中,癌症就像“传染病”一样,出现多位成员相继甚至是同时罹患癌症的情况。
比如15日的微博热搜第一↓↓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个家族,8人患癌,患病时都还年轻!
据都市快报报道:36岁的罗女士刚刚生下二胎宝宝,还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她就被确诊为甲状腺未分化癌,这是甲状腺癌中危险性极高、预后较差的一种↓↓
(图源:微博截图)
为了找到隐藏在家族中的肿瘤威胁因素,她来到医院病理科,希望能找到答案。
病理科对罗女士父系的家族18人进行了基因检测,调查染色体有无异常状况。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再通过分子病理检测和解读发现,罗女士家族患有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李-佛美尼综合征(Li-Fraumeni syndrome)。
李-佛美尼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主要是由抑癌基因TP53种系突变导致,可导致多器官不同癌症的发生,携带这个突变基因的人肿瘤发生风险增高,而且很多都是在年轻时发生的。
不过,一般所遇到的癌症患者都是散发的,仅5%-10%的肿瘤为遗传性肿瘤,只要早期发现,一般预后比散发性肿瘤好。比如罗女士的父亲有胃癌、肾癌、肺癌、结肠癌病史,经过治疗现在生存状况良好。
如今,治疗了两年多,罗女士的病情趋于稳定,肿瘤没再出现新进展,了解了家族病史的来龙去脉,她的心情也坦然了许多。
那么,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癌症本质上是一种基因病。
面对可遗传癌症,我们应该怎么办?
虽然癌症是一种基因病
但散发性癌症占一半以上
简单来说,癌症是由于一组或多组基因突变导致的细胞功能异常,形成了快速、无限制生长的恶性肿瘤。
据四川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 陈永昌医生介绍:癌症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具体分为3种发病形式,分别反映了不同的危险因素:
散发性癌症:
是没有家族史的患者,此类型占患者总数的一半以上。病因涉及吸烟、肥胖、高脂饮食、环境等因素。
遗传性患者:
即有家族史的癌症患者,具有已知的遗传易感性。这些疾病患者发生癌症的风险都较高。
还有一部分的患者:
有明确的家族性,这些家族中的个体发生癌症风险增加,但其风险不及遗传性患者高,仍未发现遗传性基因突变。
这6种癌也有明显遗传倾向
家族成员应提高警惕
家族性癌症发生的机制目前研究主要方向仍是遗传相关的基因突变,并且这一突变会传给下一代。
目前研究比较透彻的包括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的BRCA1/2、结直肠癌的Lynch综合征、胃癌的CDH1、肾癌的VHL以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PC等等。
而再次需要强调的是,在所有癌症中,存在明显遗传倾向的仅占5%~10%。
上述的遗传性是家族成员的患癌几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需要更密切地进行筛查。
此外,癌症的遗传存在不确定性,不是说携带有遗传基因就一定会患癌,因为大多数癌症是遗传因素与心理因素、饮食因素及生活习惯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陈永昌医生表示:健康的饮食以及减少生活中的癌症危险因素在任何人身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戒烟、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健康的饮食,定期进行体检及癌症筛查。
家族中有人携带癌症遗传基因
怎么办?
首先需要进行遗传咨询,仔细了解家族史及病史,做出相应的基因检测推荐。
不同的遗传基因突变,根据患癌风险都有相应的筛查推荐。
以Lynch综合征的患者为例,目前推荐每1-2年性1次结肠镜筛查。
筛查开始时间为20-25岁,或是家族中患结直肠癌年龄最早的时间再提前2-5年。值得注意的是,Lynch综合征中,MSH6携带者和PMS2携带者中,若没有明确家族史,没有症状,结直肠镜筛查时间可推迟至30-35岁。
BRCA突变的患者,经评估乳腺癌的终生风险较高(至少是20%),则应每年接受1次乳腺X线钼靶摄影筛查和1次乳房MRI,并每6-12个月进行1次临床乳房检查,开始筛查的年龄应比最年轻患病亲属的诊断年龄早10年,但乳腺X线钼靶摄影检查不应早于30岁,MRI检查不应早于25岁。
除了常见遗传类型,仍有其他遗传性癌症类型,具体可咨询专科门诊。
如果有癌症家族史,应该如何防癌?
“防癌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是三级预防中的一级预防。”陈永昌医生说道。
目前证据充足的高危因素,除了我们无法改变的遗传因素外,生活中应规避一些不利因素:如肥胖、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如香肠、培根、火腿、牛肉干、腌牛肉,以及其他烟熏、盐渍、发酵或腌制的肉类)、吸烟、饮酒。
除了不利因素,当然也有保护因素,如适量运动、富含蔬菜水果的高纤维膳食、增加钙摄入或使用钙补充剂、摄入ω-3脂肪酸(主要是鱼油)等。
如果癌症有家族史,明确遗传基因以及定期筛查是重中之重。
癌症的三级预防中,二级预防是早发现、早治疗。定期筛查,尽早发现,及时治疗,才是抗癌的正确打开模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