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老把式辩论丨托管与院内自修,是多花钱,还是真省钱?
近期,针对健康报刊发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院长陈芸的一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院长书记谈丨医疗设备管理,何以降本增效》的文章。该文章讲述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聚焦医疗设备管理痛点,创新打造基于物联网信息技术的“设备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大幅提升临床满意度,达到降本增效提质的目的。
为此,驼峰科技将此文分享到【驼峰医管沙龙】里,这里汇集了众多医院医疗设备的大佬、第三方服务的大佬,面对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做法,社群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场关于“托管与院内自修,是多花钱,还是真省钱?”由此诞生了。
此外,还从医用设备维修管理的现状、困境,延伸到未来发展,随着话题讨论的深入,《驼峰数驱》截取了群内医工们的观点,希望让更多的医工获益。为此,我们也欢迎更多的医工及行业人士加入群内讨论,共同推动医院设备管理、维修、质控、风控等方面的进步,展示医工的风采,发挥他们自己和岗位的价值。
01观点一:维修社会化或许更花钱
医工网友提到,事实上,医院设备保养维修社会化,内行人都知道外包不可能省钱,只会更花钱,服务也跟不上院内维修。
“祖传专治各种不服”的医工网友也谈到,主要是担心医用设备更换配件的时候,需要外包公司花钱的时候,要么他拖着,要么怂恿科室报废。
关于报废,有的医工网友认为,医院的维修项目需要监督,报废需要院方自己把握。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每次换大件时都要报三重一大耽误时间。其次就是人员管理,对于管理者来说轻松了,医院人力成本可以控制。对于大医院来说,目前整体托管,优势不明显;而对于维修力量比较弱的医院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山东省立医院前设备科主任李广义提到,医院维修外包是通过公开招标实现的,从招标过程看,维修外包预算都是在既往维修花费基础之上测算出来的,成交价一般都比既往成本低,因此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院长陈芸说托管后,为医院节约年维修费用约200万元,也不为过!
李主任还补充到,当然,纯粹为了省钱而托管的意义是不大的,托管给第三方更重要的是因为医院缺少专业医工人才,不能保障医疗设备的安全有效性。当第三方的维修质量优于医院自主维修时,事情就很值得探讨了。从医院角度看,若设备维修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能否保障设备安全?真是不省钱,维修社会化能否提高效率?在服务托管中,院方的责任有哪些?
这些都需要医院、维修第三方公司、医工群体共同思考。若是一棍子打死,哪有社会进步?
修安(熊)是驼峰科技的总经理,他作为医疗信息化公司负责人表示,这些讨论是存在一定有合理性,市场是变化的,医院是甲方,如何掌握好主动权,利用好第三方,为医院自身管理做补充延伸。
维修项目需要监督,报废需要院方自己把握。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每次换大件时都要报三重一大耽误时间。其次就是人员管理,对于管理者来说轻松了,医院人力成本可以控制。对于大医院来说目前整体托管优势不咋地。但是对于维修力量比较弱的医院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其中“一个被托管六年医院”的医工网友提到,维修费用最多的就是大型设备,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院没有纳入影像设备托管费用才能做到固定资产比率得1%。
另外,里面说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设备账实率100%,这个要看医院管理水平了,管理好的托管,能帮助医院起到管理的作用。尤其是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提到的“全生命周期内留痕委托后很容易实现”。前几年在江阴考察,瑞金医院、南方医院等他们的设备管理理念及管理水平确实很高,市面上的维修托管公司很少能达到这个水平。
02观点二:维修整包服务是趋势和发展方向
作为国药医工(山东区)总经理王烽表示,我不知道我的浅见是否会得到各位大咖们的认同,全院设备维修的社会化,我认为这是一种趋势和发展方向,就像我们现在的预制菜,对于厨艺高明的人来说,这是不能入眼的,但有很多希望下厨的但并没有那么高厨艺的人,预制菜可以方便快捷的解决问题,不能说这个行业不好,适不适应自己是因人而异。医疗设备资产维修管理,其实在现阶段是解决有需要的医院的实际问题,如果通过我们的平台串联起来更多的医院个体,是不是我们和厂家谈保修和备件的价格就可以下降?我们知道了更多地区更多医院在设备管理上的差别,是不是就更好出台这个行业的标准和规范?通过我们这类公司的发展是不是能给医工行业培养输送更多的人才?也是有我们公司的参与才能让更多的院领导看到重视医工行业的发展,我们无意影响整个医工行业的格局,只是希望我们帮助推动医工行业的向前。
山东有440多家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院,目前采用维修整包方式维保的医院接近120多家。五六年的发展,已经有三分之一医院选择了这种方式,说明市场对于整包方向是有需求的。从国际形势分析,欧洲美国大部分国家的设备维保也是才用整包,说明国际上是有趋势的,现在的各种各样文件支持后勤一站式服务,说明国家政策上是有导向的,希望群内大咖可以为我们整包服务公司提供更多意见,我们期待和业内大咖共同把医工行业推动向前。
03观点三:如何提高医疗器械科的院内地位
医工网友“射手”提到,如果医院不怠慢器械科,能重视维修工程师,简化维修采购流程,不把器械科当后勤科室看待的话,医疗设备运维社会化也就不会发生了。
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医院把器械科当成后勤管理,不想给科室任何权利,想尽办法弱化维修工程师。其实从国家卫健委医院等级评审文件规定来说,器械科根本不属于后勤部门,所以不存在人员多的情况,只是被等同于后勤而显得人多,且没人(上级)监管。
由于把医疗器械科看成是后勤部门,因此医院在配备医疗器械科的人员时候,大部分都是关系户,学历也不高,这就很难运维管理好器械科的质量与安全。
该医工网友表示,器械科的生存之道,不仅要掌握过硬的技术,而且还要有服务的理念,和院内各个科室及时沟通协作。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服务好临床科室,甚至还要懂数据分析,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
与此同时,还要充实科室的整体技术,协同整个器械科的发展,跟进社会的发展,提升整体实力,让普通工程师有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而不能只给设备科管理层。用制度管人,避免关系户坏了科室。
最重要一点:做了工作要有数据,并及时给领导汇报,不要老是觉得自己奉献了多少,但是领导一问,什么依据都没有,等于白忙,医工兄弟们共勉吧!
“医工网友今朝”表示,无论是三级,还是三级以下的医院,重视医工的医院比例很低。很多医院既没有完善的医工晋升体系也没有完整的医工培养方式,医工水平基本上看医工团队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器械维护和器械管理能够自给自足两头兼顾的医院并不多,大高难设备基本上还是叫厂家维修。引入第三方整包公司,确实在很多方面能减轻医院管理压力和维修成本。
不过,“医工网友今朝”个人认为引入第三方公司后医院器械科要做好角色转变,例如从施工方变成了监理方,类似报废、计量核准等红线应该守住,该第三方做的一样不落,不该他们碰的,一定要管好。
尤其是在招标遴选的时候,医院前期做好考察调研,草台班子的第三方不要,后期落实考核制度,能一定程度节省精力。不过新事物新模式的出现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适合自己医院情况的才是最好的。
04观点四:未来医工群体的发展路径是什么
山东省立医院前设备科主任李广义表示,没想到这个话题引起大家如此共鸣,那正是说明我们医工没有“躺平”,还在思考未来我们的发展定位,这很好!他表示,首先大家需要摆正一个心态,认清一个现实:在医疗设备电路集成度越来越高的年代,我们还能修吗?还能做多少事?做什么事?
同时,李主任还鼓励群内的医工们,“地位是自己争取的,我们自身的行动才是重要的。”
近期,他将国外三方维修与国内托管做了对比,发现有意思的现象,国外60%的医用设备维修是第三方来完成,而国内医院这方面的比例是很低的。国外医院常规配备有CE临床工程师,国内只是在极少数医院有CE工程师存在。“我们经常说做临床工程师,而若没有人帮我们做维修,没有人帮我们把灯、床、呼叫铃等琐碎的事干了,你有精力来做临床工程师的活吗?能做数据赋能设备科,赋能医院的事?”
“悬崖挺拔松”医工网友表示,李主任见解到位。确实是大型三甲医院尤其是那种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医学工程科是兼着专业教学任务的,不仅要完成本职工作还要报课题、教学、带教任务,不可能也没有时间去维修,所以这类医院的医学工程科必定是往【管理、质控、科研、教学】方面转变。
“LMLiang”医工网友提到,医工提高地位需要依靠科研课题,仅仅靠维修提高地位太难了。“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实践提高医工地位的事,实践发现维修搞得再好,在临床跟上级眼里都是个维修工,但介入全院设备培训(例如医护入职后要先经过医工培训考核合格才能操作对应的设备)后地位明显高了一节,再参与到临床的课题中去,他们的眼神又明显不一样了。”
“我正在研究这个数据赋能医疗设备管理这个课题,希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组织兴趣小组,把分析指标列出来,指标意义何在?如何指导我们的设备申请、审批、维修、质控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李广义主任提到,希望更多的医工们加入进来,共话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