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即“出暑”,告别夏日的仪式感,有些事我还得提醒您
暑 去 秋 来 END OF HEAT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初秋炎热将结束。处暑过后,气温逐步走低的趋势将进一步明显。
养生篇 CHU SHU
处暑时节,三伏天刚过,夏日的暑气逐渐消退,但真正意义上的秋凉天气还尚未出现,民间早有“秋老虎,毒如虎”之说。处暑之后,早晚虽逐渐凉爽,但日间气温依旧较高,且干燥多风,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也在发生变换。因此,为了更好地强身健体,养生防病,处暑后调养相当重要。
01 心情放松一点,益心神
处暑为“暑燥交替”的重要时段,人们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影响,出现烦躁、郁闷等不良状况。“秋收冬藏”,精神的调养尤需重视,保持安定乐观的心情,遇到烦琐事情要以良好的心态应对调节,因此处暑后要收敛神志,使神志安宁、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可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方式来调和心境。
02 睡觉早一点,防“秋乏”
处暑后天气由热转凉,自然界处于阳消阴长的状态,人体内的阳气逐渐减弱,而阴气逐渐增长。原本经过昼长夜短的炎热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出伏以后容易感到疲乏,这就是常说的“秋乏”。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此时人们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应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早睡可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畅,午睡也是处暑后的养生之道,通过午睡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缓解秋乏。充足的睡眠能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安舒五脏,调和气血,消除疲劳,保护大脑,增强免疫力。
03 “贴秋膘”缓一点,调脾胃
民间常说“贴秋膘”,即到了秋天,就应该补一补,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为应对秋冬的寒冷储存能量。但处暑节气人的胃肠功能还偏弱,不宜过食肥甘厚味。且现代人普遍饮食热量偏高,好多人本身体重就超标。所以,宜先调好脾胃,“贴秋膘”则要缓缓图之。
在饮食方面应适当多吃咸味、酸味的食物,少吃辛辣食物。比如可以多吃些西红柿、山楂、乌梅等。如果早晨起来感觉口干咽干,可喝点淡盐水。中医有“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的说法。
04 饮食润一点,助养肺
处暑时节为天气由热到冷交替的转折,处暑后昼夜温差变大,空气湿度低,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证。因此,此时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防止燥邪伤害人体阴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蜂蜜。银耳亦是养阴润肺佳品。中医认为,银耳,味甘淡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润肺清热、养胃生津的功效,可防治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口燥咽干、失眠多梦等病症。除此之外,还可适当食用梨、百合、芝麻、牛奶、鸭肉、莲藕、荸荠、甘蔗等滋阴润肺食物。
处暑后,民间也十分流行吃鸭子,特别是老鸭,它味甘性凉,属胃肺经,对驱燥热特别有帮助。南方人在处暑后爱煲萝卜薏米蜜枣老鸭汤,由于南方湿气重,人们在饮食上非常注重祛湿。萝卜性凉,败火清热,配上老鸭,这碗汤就成了处暑的去燥“利器”。
04 衣服添晚一点,强体魄
民间素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之说。处暑时节,暑气逐渐散去,凉意渐生,但此时处于季节刚开始转换阶段,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适当秋冻可以提高人体肌肉关节的活动能力,提高人体的御寒能力。
05 运动慢一点,心放松
处暑后还应加强锻炼,如早晚散步、慢跑、爬山等。散步前应先舒展筋骨,进行深呼吸,后再慢慢开始,以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运动的强度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不要有疲惫不堪的感觉,更不要到气喘吁吁的地步。
05 通风勤一点,少发霉
处暑以后气温逐渐下降,雨水逐渐增多,给霉菌创造了适宜的繁殖条件。三伏天空调大开,会减少室内的通风次数,微生物容易在室内聚集,因此处暑后应经常开窗通风。准备换秋装的人,应把衣物从箱中取出来暴晒,或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吹一下,也可以用蒸汽熨斗熨烫一下,以减少衣物上微生物的繁殖,以防秋季过敏的出现。
防病篇 CHU SHU
01 秋季腹泻
夏秋交替的季节,人体胃肠道的自然屏障相对偏弱,此时食品丰富,不洁(节)饮食后则容易出现腹泻。小孩更易发病。因此,处暑后要特别注意胃脘及腹部的保暖,同时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充分注意饮食卫生。
炖苹果含有丰富的鞣酸蛋白,有吸附止泻作用;也可将大米洗净,晾干,用大锅炒至金黄色,加水煮粥,也有止泻作用。
02 秋燥症
处暑后空气干燥,易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症状,又称“秋燥症”。可选用清肺润燥、化痰止咳的川贝枇杷膏;到了深秋,燥而偏寒的“凉燥”则更为常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喉痒咳嗽,口干、微渴以及舌白而干,此时可选润肺止咳的杏苏止咳颗粒。
03 红眼病
红眼病的中医病名叫“暴发火眼”或“天行赤眼”。西医称作传染性结膜炎或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常发生于夏秋交替之季,易于传染和广泛流行。流行季节,要注意眼部卫生,也可用菊花、夏枯草、桑叶等煎水代茶饮服。可联合服用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中(成)药,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文字:中西医结合科 李隽
图片:源于网络
排版:宣传科 侯晶晶
审核:宣传科 杨馥羽
end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