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保住了,但每天要大便十几次怎么办?
半个月前刚高高兴兴出院的张先生(化名),再次造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肛肠外科劳伟峰副主任医师的门诊,经过一系列检查,被诊断为“直肠前切除综合症”。
张先生今年54岁,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可不久前心血来潮去体检做的肠镜却给他了一道“晴天霹雳”,距肛5厘米发现一个肿物,确诊了是直肠癌。
“天啊,我的肛门是不是保不牢了,那我不是要变成残疾人?我不能接受以后都要在身上挂个大便袋”,这是张先生知道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
劳医师告诉他在达芬奇机器人的帮助下,保肛的机会非常大。于是张先生安心进行了手术,并且术后恢复顺利,肠子的化验结果显示肿瘤在非常早期,不用放疗和化疗,于是张先生非常高兴地出院了。
然而,出院后的张先生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我每天大便十几次,恨不得住在马桶上,肛门都拉痛了,而且有时候还管不牢,现在出门都要穿成人尿不湿。”张先生苦闷地对劳医师说。
什么是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n, LARS)是指进行了直肠切除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排便异常的症状,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大便失禁、大便次数多和急迫是最突出的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01
直肠的功能之一是储存粪便。直肠手术切除了一部分直肠,降低了身体储存粪便的能力。
02
手术会使周围神经受损导致“新”的直肠敏感性改变,少量粪便可能就会引起便意并控制不住。
03
手术有时不可避免地损伤控制排便的肌肉,也会导致排便功能失常。
出现了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怎么办?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症状通常在手术后或者保护性造口回纳后出现。对于大多数患者,手术后1年左右症状会改善。但是,很多患者可能永久存在比较严重的排便功能失常。
如果在直肠手术后1个月这些症状明显,应该及时和医生联系,通过一些必要的评估方法和检查手段,来判断产生症状的主要原因,然后根据临床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为了减轻张先生的痛苦,劳医师马上对其病情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完善肛门直肠测压、排便造影、盆底肌功能超声检测、盆底肌电图检测等检查。考虑到张先生术后时间不长,年纪较轻,最后劳医师团队联合盆底综合治疗团队给张先生制定了药物治疗加盆底肌肉锻炼及电刺激的治疗方案。经过2个月的治疗,张先生表示:现在已经基本能控制大便,一天也只拉2~3次了,太感谢劳医师团队了。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怎么治?
直肠低位切除综合征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症状特点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方案选择取决于症状的种类、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药物治疗
可以选择不同的药物来改善腹泻症状、餐后大便急促或大便失禁,也可以改善胃肠胀气等。
灌肠治疗
灌肠治疗是通过向肛门内灌注一定量的水,促进结肠功能性收缩从而改善结肠传输功能和控便能力的方法。该方法对于因直肠容积减小导致的大便次数增加、大便失禁尤为有效。
盆底康复
盆底康复包括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如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电刺激及中医针灸和电针刺激等。可以根据个体化的症状为患者选择一种或多种联合的方法,往往多种方法联合使用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骶神经刺激
骶神经刺激有别于电刺激,是一种将电极长期埋入体内,持续刺激特定神经达到改善括约肌功能、提高控便能力的方法。一般在药物治疗、盆底康复治疗较长时间(比如1年)后仍有明显的低位直肠切除症状时可以考虑该治疗手段。
手术
如果经过上述的非手术治疗后,仍然症状严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那么最后可能需要选择手术治疗,最常见的手术方法就是结肠造口。
邵逸夫医院肛肠外科在治疗直肠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方面,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积累了大量经验,省内首家开设直肠术后排便障碍专病门诊,联合盆底诊治中心,通过药物、直肠灌洗、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肌训练、电刺激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肛肠外科
劳伟峰
副主任医师
来源:邵逸夫医院 肛肠外科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