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把“中风”误认为“中暑”,大医二院介入科成功抢救复杂急性脑梗死患者
近日,70多岁的张大爷在户外运动大量出汗后,突发晕厥,肢体活动不灵,家属误以为中暑,赶忙送到大医二院急诊。经急诊神经科医师细致查体后,发现张大爷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嘴角歪斜伴言语不清,眼球向左侧凝视,考虑为急性脑梗死。我院及时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介入科神经介入团队会诊后认为,张大爷处于脑梗死时间窗内(距离脑梗死发病6小时内),所以在启动溶栓治疗后,桥接行介入手术治疗。
术中造影发现张大爷既往颈动脉重度狭窄,局部血栓形成,脱落致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经介入科宋磊主任治疗组研究后,优先抽吸颈动脉血栓,随后进入颅内血管成功取出大脑中动脉栓塞血栓,同期一并处理右侧颈动脉狭窄,顺利置入支架。
术后张大爷转入神经重症科严密观察,快速康复,肢体活动、嘴角歪斜及言语症状较前明显改善,经过此次及时抢救,成功避免了张大爷致死致残风险。
大医二院介入科宋磊主任提醒广大市民:千万别把”中风“先兆误认为”中暑“,耽误治疗时机。中暑的一些症状与中风颇有相似之处。如果忽然头晕、头痛、眼花、烦躁不安,以及半身麻木、一侧肢体无力,切勿想当然地认为是中暑了,应提高警惕是否为脑卒中。
对于脑卒中的高危人群来说,炎热天气中如何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呢?
首先,合并脑血管狭窄患者应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如果狭窄严重,必要时应及时手术治疗。
其次,日常要监测好血压,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气温升高,皮肤血管扩张,容易出现血压下降;部分高血压患者擅自停药,造成血压大幅度反跳,血压升高。血压波动,对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来说,更易诱发脑卒中。
第三,及时补水是关键。夏天气温高,人体出汗多,血液里水分减少,容易造成血容量不足,尤其对于有脑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的患者,血容量不足很容易出现低灌注,引起脑供血不足。出汗后血液浓缩,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从而诱发脑卒中,所以应及时补充水分。但补水应适度,对于同时伴有心功能比较差的冠心病患者来说,快速过度饮水会增加心脏负担。这里的“水”指的是矿泉水、纯净水、白开水,而不是含糖饮料或碳酸饮料。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运动要以有氧运动为主,选择合适的时间如清晨、傍晚,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慢跑、跳舞、太极拳、散步等,进行适度时长的运动。
供稿:介入科 巩晓雪
编辑:宣传与文化建设部 姜晨
审核:宣传与文化建设部 郭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