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马唑仑对麻醉诱导期脑电双频指数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2
09/06

+
分享
评论
古麻今醉
A-
A+

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R组患者镇静起效时间长于P组,但其差异在临床使用可接受范围之内,且两组患者均无镇静补救、术中知晓发生,提示瑞马唑仑可有效应用于全身麻醉诱导。

段声吉1 冉鑫2 张杰1 张正辉2 王文秀1 周述芝2

1川北医学院麻醉学系,南充 637000;2雅安市人民医院麻醉科,雅安 625000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2,43(07):682-685.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11121-00581

 基金项目 

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科研课题(L20210510001)

ORIGINAL ARTICLES

【论著】

本研究观察全麻诱导期泵注瑞马唑仑对患者BIS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瑞马唑仑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行择期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46例。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通路,输注乳酸林格液8~10 ml·kg−1·h−1,监测心率、MAP、SpO2、ECG、BIS。面罩给氧3 min。R组泵注瑞马唑仑0.4 mg/kg(24 mg·kg−1·h−1),P组泵注丙泊酚2 mg/kg(120 mg·kg−1·h−1)。两组患者待BIS≤60后静脉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0.2 mg/kg、舒芬太尼0.3 μg/kg,麻醉深度足够时,由同一名麻醉医师完成气管插管。镇静补救:麻醉诱导过程中若患者BIS持续>60,R组给予瑞马唑仑0.05 mg·kg−1·次−1,P组给予丙泊酚0.5 mg·kg−1·次−1,直至BIS≤60,两次给药间隔时间>1 min。追加药物3次后BIS仍>60的患者退出试验。不良事件处理:若出现高血压(MAP>基础值的120%)则静脉给予乌拉地尔10 mg/次,若出现低血压(MAP<基础值的80%)则静脉给予麻黄碱5 mg/次;若出现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则静脉给予阿托品0.20 mg/次。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镇静起效时间(诱导开始至BIS≤60的时间),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T2)的心率、MAP、BIS,诱导过程中镇静补救、术中知晓、心动过缓、低血压、高血压和注射痛的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7891661210371687

2.2 两组患者镇静起效时间比较

R组患者镇静起效时间[(51±7) min]长于P组[(38±5) min](t=5.80,P<0.001)。

2.3 两组患者各时点心率、MAP、BIS比较

两组患者T0时心率、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患者T1时心率高于P组(t=4.23,P<0.001),T1、T2时MAP高于P组(t=3.37,P=0.002;t=2.44,P=0.020)。与T0比较,P组患者T1时心率降低(t=4.21,P=0.003),T1、T2时MAP降低(t=6.09,P<0.001;t=4.99,P<0.001)。两组患者各时点BI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55531661210371779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麻醉诱导过程中均无镇静补救、术中知晓及高血压发生;P组患者低血压(χ2=6.45,P=0.011)和注射痛(P<0.001)发生率高于R组;两组患者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70931661210371872

3 讨论      

根据预实验结果,且考虑到本组研究对象为青壮年,选用瑞马唑仑0.4 mg/kg(24 mg·kg−1·h−1)作为本研究的给药方案。

BIS 40~60代表适宜的麻醉镇静深度,能满足手术麻醉要求,因此本研究选择BIS≤60作为麻醉诱导镇静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R组患者镇静起效时间长于P组,但其差异在临床使用可接受范围之内,且两组患者均无镇静补救、术中知晓发生,提示瑞马唑仑可有效应用于全身麻醉诱导。

本研究结果显示,诱导后R组患者心率高于P组,且泵注瑞马唑仑0.4 mg/kg后出现心率增快现象。本研究中R组患者诱导后MAP无显著变化,P组患者诱导后MAP降低,R组患者麻醉诱导低血压发生率低于P组,提示相较于丙泊酚,瑞马唑仑在全麻诱导过程中循环更加稳定,低血压发生率更少,插管反应更轻,安全性良好。R组患者注射痛发生率低于P组,提示瑞马唑仑用于全麻诱导不良反应少,可安全应用于全麻诱导。

本研究仅为单中心、小样本研究,有待于进一步进行大样本量、多中心研究。本研究仅观察单一剂量、单一速度泵注瑞马唑仑用于青壮年患者麻醉诱导,关于瑞马唑仑用于老年患者及儿童麻醉诱导剂量及给药速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版权所有 中华医学会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7 

苏ICP备10010028号-4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瑞马唑仑,BIS,MAP,丙泊酚,麻醉,心率,静脉,全麻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