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路,正当时 | 杜工亮:孜孜而勤,夙夜以勉,不负初心
每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都是少数,但每个时代都永远有理想主义者。
他们是躬身临床多年的医疗专家,是不断成长的菁英医生,更是抗疫路上比肩同行的医疗工作者。
他们,精于医术,只为救死扶伤,负重前行,只为守护百姓健康,医学的路并非坦途,他们仍愿踱步向前。
白衣路,正当时,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信念,从未改变。
陕西省人民医院2022年“十佳优秀专家”杜工亮
1990年,老父亲的一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开启了杜工亮的行医生涯。到今天,32年过去了,单单一个“良医”却已经不能完全概括出如今他的样子。
一名学生
“我要是早早懂医,我爷爷可能到现在还健在。”杜工亮回想起初中的那天中午,午休的爷爷看起来似乎是有些反常的迹象,奈何彼时的他和家人并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便错过了。
高中毕业,学医然后去当医生的选择摆在了桌上,他就带着行李走进了南通医学院,进入了临床医学专业。“那个时候在南通,人们对医生的尊敬程度超乎想象。”
对于医生身份的职业自豪感在青年杜工亮的心里生根发芽,甚至澎湃起来,而这种自豪感来自于服装店老板特意优惠的几块钱,来自于人们口口相传的夸赞,来自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在课堂上,幸运的杜工亮连续遇到了数位把枯燥医学知识讲的引人入胜的教授,这也让每一分钟里知识的传递都能做到100%的交接。“所以那个时候,我和我的同学们都热血沸腾,觉得要好好学,对得起每一个精心讲课的老师,以后要好好当医生,对得起每一个信任我们的人。”
“正能量爆棚吧,我觉得是这样的。”30多年前的回忆让51岁的杜工亮笑出了一脸褶子。
一种失落
1995年来到陕西省人民医院,经过3年的外科轮转,他落脚在了急诊外科,在当时来看,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结果。
无休止的急诊接诊,没有技术难度的基本操作,与科学研究基本隔绝,休息时间几乎为零。不能让人满意的工作体验让烧了5年的热情之火一下被浇灭。“和我一起进到医院的同学在各个专科科室陆续崭露头角,我觉得我好像开始不如别人了。”
“但我其实一直在努力调整状态,想让自己好起来,可心里的疙瘩并没有那么容易解开。”
那个时候,性格开朗爱笑的杜工亮似乎变成了灰色,默默上班,默默回家,然后一个人在房子里闷着。
直到帮他解开疙瘩的那个人出现。
一份希望
韩双龙,时任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主任,他为迷茫的杜工亮点了一盏灯,那盏灯叫“创伤急救”。
“韩主任是个很有远见的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他告诉我,急诊外科未来的核心一定是创伤急救,你应该去学习。”就这样,杜工亮带着新的目标前往当时中国最好的三个创伤救治中心之一的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创伤外科。
在那半年里,他每天跟着行业顶尖的专家和大夫处理各种创伤病人,同时也随救护车下基层远程抢救,逐渐建立了对创伤急救系统化的认知,也找到了自己未来新的方向。
“急诊外科在当时是一个新兴学科,而创伤急救在很多地方更是零基础,但这门学科很重要,它和其他专科不同,面对的永远是急危重症甚至濒死的患者,而这些患者往往是多发伤,单一学科处理非常麻烦,这个时候就需要一批全能型的人来接手,而这些人就是我们急诊外科大夫。”
看着越来越多的因为突发事件受伤的患者恢复健康,一个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新回到正轨,杜工亮的职业自豪感又回来了,他也带着更深的感悟和先进的知识理念,重新回到了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
一次抢救
今年2月份,一位山西的小伙子在工地受到重物挤压,家人辗转数家医院后,将病人送到了杜工亮面前。
“搏一把,或许有希望能救下来。”杜工亮说。
“好,交给你了。”病人家属点头。
就这样,腹内高压已经让肚子涨如气球的患者被推上了手术台,而此时拿着手术刀的杜工亮对患者的了解仅仅只有受伤原因和微弱的生命体征。
盆骨骨折、膀胱破裂、尿道断裂、肠道破裂。打开腹部后,一系列问题摆在了他面前,通过释放腹部压力,首先保证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回流,让心跳和脑部供血正常化,随后他利用腹腔增容技术为患者处理腹腔积液和减压。
“腹腔增容是比较创新的一种做法,既能保证患者腹腔清洁,也能为后续多次手术提供便利。”经验老道的杜工亮在与其他专科科室会诊过后,先后经过5次手术,成功救治了这名被多家医院放弃的患者,如今小伙子已经回到家乡开始了康复训练。
“每一次面临这种紧急情况,都没有时间多做考虑,先抢救,再治疗,这是我们急诊外科医生早已习惯的工作模式,也是对每一个危急生命的交代。”天命之年的杜工亮侃侃而谈,也早已没有了第一次接抢救任务时,面对突然休克患者的手足无措和心跳加速。
一种责任
在创伤急救领域躬耕多年的杜工亮总是回想起自己当初求学的模样,而如今身为硕士生导师的他,也变成了当年自己最崇拜的人的样子,把“传道、授业、解惑”做到最好。
从2015年至今,他已经陆续带出10多位学生,为创伤急救事业输送了新鲜的血液,“现在创伤急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手段和理念都很先进,我的学生们从开始就会有一个高的起点,现在毕业的同学都已经陆续进入各大医院,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希望,这令我感到自豪。”
除了自己的学生外,对于科室新来的大夫,杜工亮有着更全面的培养方式,总结起来就是“一专多能”。
“急诊外科大夫一定要是一个全科的外科大夫,因此我们会着重培养年轻人的基础能力,在大家都变成一个全面的、优秀的外科大夫后,再根据科室的需要和个人的意愿,对每个人进行一个重点方向的突破,让大家都有自己最拿手的一技之长,这样就能更好的应对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
一门学科
为建设和发展创伤急救学科,杜工亮给自己定下了三个目标,一个是救治更多的患者,另一个是救治更多的脏器,最后是推广建立更多的创伤中心。
“最开始我们就是单纯的救命,先把人救活再说。”然而随着技术和理念的持续进步,救治更多的脏器成为了杜工亮新的目标,“比如原来只能切除的脏器,现在通过我们更先进的手段,保住了患者受损的脏器,这样在他康复后,能够有一个更高质量的生活,这是我们现在追求的目标。”
同时,随着创伤急救学科的进一步发展,陕西省人民医院着力打造多发伤救治为主的创伤危重症一体化救治体系,并在省内率先成立创伤中心,在中心主任党星波、副主任杜工亮为首的急诊外科团队推动下,不仅顺利加入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同时作为牵头单位发起成立陕西省创伤救治联盟,构建了省级——地市——区县三级创伤分级救治体系,并牵头制定各级创伤中心的建设标准、患者收治标准及转诊标准和工作流程。
“现在省内所有区县医院都成立了创伤中心,是我们协助建立的,也培养出了相当一批基层医院的创伤急救专业大夫,这是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可以让更多受到突然创伤的患者得到帮助,而我们畅通的转诊通道也为更多急危重症患者赢得了时间,赢得了生命。”
一种意义
从“便为良医”到“已成良医”,再到如今的“人生导师”和“行业标杆”,杜工亮早已成为了当年自己羡慕的专家型医生,也在一门冷门学科中,风风火火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就像他说的那样,“我亲历亲为救治的病人永远是有限的,通过教学生和培养年轻医生,就可以服务更多的患者,而全面铺开创伤中心并建立联盟,这几乎可以为全省大多数创伤患者保驾护航,这就是我从事这份工作带来的意义。”
挺值得的,杜工亮说。
来源 | 党办
编辑 | 赵昊 颖言 辛芮
审核 | 党办 杨侠 刘小晋
出品 | 西安报业融媒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