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路,正当时 | 严翔:唯有保持纯粹,才能在医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每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都是少数,但每个时代都永远有理想主义者。
他们是躬身临床多年的医疗专家,是不断成长的菁英医生,更是抗疫路上比肩同行的医疗工作者。
他们,精于医术,只为救死扶伤,负重前行,只为守护百姓健康,医学的路并非坦途,他们仍愿踱步向前。
白衣路,正当时,保持纯粹,才能在医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陕西省人民医院2022年“十佳菁英医师”严 翔
“上学的时候,我就选择了肝胆外科,我喜欢做有挑战有难度的事情。”
肝脏手术,一直以来都是肝胆外科,乃至外科领域里最复杂的手术之一,曾经肝脏的某些部位长期都是手术的“禁区”。即便如此,严翔还是坚定地选择肝胆外科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
年轻医生的历练,才刚刚开始
“咱们国家是肝炎大国,肝炎群体在全球的占比接近50%,而肝癌患者也占了很大比例……”说起肝病领域的现状,严翔总能侃侃而谈。从学生时期的学习到如今的临床实践,近十年肝胆外科领域的历练,对于一名年轻的外科医生来说,一切不过是刚刚开始。
对于外科医生来说,第一次担任主刀总是印象深刻。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是每一位肝胆外科医生的基本功,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严翔依然历历在目。虽然所有的解剖结构和过程已经在脑子里重复了无数次,也作为助手观摩过大大小小无数场的手术,但是,第一次担任主刀,多少会有些心理上的波动。“看手术和独立手术之间,可能只有薄薄一张纸的距离,但是就是这薄薄的一层,实际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感受只有自己操作过才能真正体会。”严翔说道。
医生的成长必然会经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第一次,正是一次次的历练,让年轻医生不断成长,也不断成熟。如今,作为一名肝胆外科的主治医生,严翔已经参与了肝癌MDT、胰腺癌MDT等多个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在这些由专家、高年资医生组成的专业团队中,严翔是为数不多的年轻医生之一。
与患者,共成长
原发性肝癌在发现时只有1/5左右的患者有手术切除的机会,剩下4/5的患者往往只剩3-6个月生存期,因此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呼。在我国,约70%的肝脏肿瘤被发现时已是晚期,而且肿瘤巨大,若强行切除,容易导致肝脏代偿功能不足,进而威胁生命安全。2020年3月,一位巨块型肝癌患者老李(化名)转诊到省医院,由于肿瘤已经长到12厘米,并且形成癌栓,无法手术切除。为了挽救患者生命,肝胆外科团队联合其他科室进行治疗,通过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抑制肿瘤生长,达到缩小肿瘤的目的,从而为患者争取手术的机会。
作为老李的主管医生,严翔参与了治疗的整个过程,无论是住院期间的医药管理、术后护理,还是出院后持续两年的定期复查,他都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在严翔看来,医患之间的信任尤其重要,病人把生命托付于医生,承受不确定的痛苦、风险,医生理应维护患者的利益,时刻把他们放到第一位。功夫不负有心人,老李的手术很成功,对于这位从学生时期就开始研究肝癌的年轻医生来说,手术成功的背后,是肝癌从不可切除到可切除的巨大跨越,为更多肝癌患者带来了希望,也让他在肝癌领域的研究方向有了更多临床上的实践支撑。
医患之间的正向互动,更像一剂良药
如今,老李的病情已经两年没有复发,整体状态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在前不久,严翔照常上着门诊,老李一如既往来按时复查。复查结束后,老李对严翔说,“严医生,您能不能站起来一下?”当时的严翔一头雾水,不知道为什么老李突然让他站起来,严翔没有犹豫,直接站了起来,老李望着个头高大的严翔,眼里充满感激,随即抓着严翔的胳膊深深鞠了一躬。这个深鞠躬让严翔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重托。在短短6年的临床工作中,严翔与老李一起走过了职业生涯的三分之一,医生与病人并肩前行艰辛与喜悦,都写进了时间的年轮里。
有段时间,严翔外出学习,老李的儿子也会将父亲的复查结果发给严翔,只为了与严翔共同分享这份没有复发的喜悦。老李治疗期间,这个孝顺的儿子也尝试着为父亲尽一份力,便在照顾父亲之余查阅了严翔发表过的所有论文,以期找到救治父亲的些许线索。这份孝心同样也感动了严翔。或许,医患之间的正向互动,更像一剂良药,抚慰人心。
由于工作越来越忙,严翔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在热爱的篮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现在,严翔更喜欢下班后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由于专业原因,医生的社交面其实很窄,所以拓宽自己的思路,锻炼自己的辩证思维,其实也是一种放松。”因此,白岩松的新闻评论节目《新闻周刊》成了严翔工作之余的另一爱好。
一个成熟的医生需要经历一轮一轮的考验,就像树木的年轮,记录着生命的成长。在踏进医院大门那天起,严翔就知道,医生必须在理想照进现实时,仍然保持初心、精进努力;学会理解、体谅,用同理心维护患者的利益;唯有时刻保持纯粹,才能在医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来源 | 党办
编辑 | 成世凤 颖言 辛芮
审核 | 党办 杨侠 刘小晋
出品 | 西安报业融媒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