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专刊】顺应新时代人民健康新需求 创新推进健康四川行动
顺应新时代人民健康新需求
创新推进健康四川行动
健康四川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敬静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高品质健康的不断需求,为健康中国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四川作为人口大省、多民族大省,始终把健康四川建设摆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来谋划,把推进健康四川行动作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来推进,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部门联动、全民行动,实现从卫生健康系统单打独斗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从宣传倡导向人人行动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截至2021年底,四川在人均卫生总费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背景下,全省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2015年底相比,人均预期寿命达77.95岁、提高1.53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4.1%、提高12.7个百分点,婴儿死亡率从7.80‰降至4.7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8.92‰降至6.96‰,孕产妇死亡率从21.68/10万降至13.65/10万。
一、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位推进健康四川行动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国特色人民健康道路,根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统揽全局的制度优势。四川在推进健康四川行动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党委统揽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将健康四川行动作为各级党委的政治任务,作为各级政府的优先工程,以人民健康需求和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统筹健康与经济、城市与乡村、治疗与预防、当前与长远,促进健康四川行动与全国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战略任务相适应,与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相衔接,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2017年全省召开新世纪首次卫生与健康大会全面部署健康四川建设后,2019年成立健康四川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关于推进健康四川行动的实施意见》《健康四川专项行动方案(2020年-2030年)》,全面启动实施健康四川18项行动。2020年出台《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2022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吹响了“建设卫生健康强省”号角,进行了全面部署,四川卫生健康工作在重点突破中不断提档升级,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惠及川渝人民方面迈出关键步伐。
二、始终立足省情民情实际,创新实施健康四川行动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走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道路,既要尊重健康发展的普遍规律,也要立足实际把握好特殊规律。四川人口基数大,健康服务需求大,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全力做好 “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新开展“自选动作”,既覆盖群众日常健康需求,又突显重大疾病预防;既普惠全体人群,又关注妇幼老人;既包括群众身心健康,又涵盖环境建设支撑;既坚持全省一盘棋联动,又紧贴三州民族地区特殊情况,真正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覆盖所有地区、惠及所有人群。一方面,做实做细健康中国15项规定行动。聚焦“4个”重点阶段,扎实开展婴幼儿期、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服务,精准降低健康损害的发生概率,力求“不生病、少生病”。聚焦“5类”重大疾病,坚持医防结合、源头控制,突出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坚决推进艾滋病、结核病、包虫病等防治攻坚,全力提升重大疾病防治能力。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以后,四川累计发生8轮本土疫情,均在一个潜伏期内有效控制。聚焦“6个”重点因素,量身定做《四川省居民膳食指导》,深入实施体育健身文化“六个身边”工程,大力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落细落实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相关措施。另一方面,创新开展民族地区、口腔健康促进、中医“治未病”3项特色行动。坚持民族地区健康发展一盘棋,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加大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对口帮扶力度,推动民族地区居民健康水平整体提升;依托川内口腔医学专科优势,以川大华西口腔医院为龙头,实施口腔健康促进行动,成功创建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口腔卫生整体服务能力水平快速提升;用好四川“中医之乡、中药之库”地域优势,健全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四川成为全国首批7个也是西部唯一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的省份。
健康四川行动启动仪式,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出席并讲话
三、始终遵循共建共享理念,联动开展健康四川行动
健康中国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努力。四川坚持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全方位、多领域推进健康四川行动整体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在文化领域,把健康作为一种文化进行传播,打造健康支持性环境,营造浓厚的健康文化氛围,如眉山市以“三苏文化”“东坡养生文化”为基础打造“东坡健康一条街”和“苏洵健康主题公园”,让健康理念厚植于巴蜀大地、根植于广大群众。在产业领域,以“促进健康”为中心,在营养食品、休闲健身等多个健康相关领域推进产业发展,使健康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如成都市新津区指导企业开发生产满足不同需求的营养健康产品,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健康协调发展。在服务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各类健康保障,提升服务质量,如乐山市沙湾区建立全科医师服务团队+县级公立医院医师“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使群众获得更便捷更优质的健康服务。在智慧领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如成都市依托“妇幼保健一卡通信息系统”实现对全市妇幼工作质量控制和对孕产妇、儿童健康的全程管理。在治理领域,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各环节,提高卫生健康治理能力水平,如宜宾市江安县将心理服务与社会治理工作有机融合,积极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四、始终聚焦群众所急所盼,深化拓展健康四川行动
健康中国建设是我党执政为民宗旨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具体体现,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四川坚持把群众对健康所盼、所急作为健康四川行动的根本遵循,不断丰富拓展健康四川行动的内涵和外延。一方面,聚焦群众健康需求所盼,把办好健康实事作为健康四川行动的重要一环,扭住群众最关心、最在乎的问题,坚持一年一个主题、一年办好一批实事,特别是2021年围绕百年党建主题,狠抓新冠疫苗接种、普惠托幼、老人便利就医、互联网就诊、川渝检查结果互认、不合理检查整治等十大实事,全省门诊患者满意度居全国第2,人民群众在健康四川行动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聚焦群众看病就医所急,针对健康四川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坚持从卫生健康供给侧发力,加快推进国家医学高峰、西部医学高原、全域医学高地“三高建设”,夯实乡村服务、社区服务、民族地区服务“三个基石”,织密预防网、救治网、应急网“三张网络”,为健康四川行动夯实支撑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省医疗卫生机构8万余家、位列全国第3,三级甲等医院(西医)89家、居全国第2,医疗服务量5.46亿人次、居全国第6。
五、始终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支撑保障健康四川行动
健康中国建设是国家战略,体制机制的支撑保障至关重要。四川坚持从建章立制入手,多管齐下压实责任,确保健康四川行动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责任层面,将健康四川建设与政绩考核挂钩,2019年省政府印发《健康四川行动考核评价指导方案》明确26项考核指标,2020年将健康四川行动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各地各部门的党务政务目标考核,围绕政策制度建设、重点工作推进、主要指标完成、成员单位履职等进行全面考核,确保行动推进在末端取得实效。技术层面,科学构建健康四川行动监测体系,2020年构建包含20个一级指标、108个二级指标的监测评估体系,2021年印发《健康四川行动监测评估工作方案》,建立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全面掌握推进情况,确保行动推进科学规范。宣传层面,建立多部门联合、多平台融合、多手段整合的宣传机制,组织健康四川行动启动宣传和18个专项行动启动仪式,特聘13名各界知名人士担任四川健康行动宣传推广大使,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健康四川行动家喻户晓。法治层面,在出台《健康四川行动推进委员会工作规则》基础上,积极推动健康四川行动地方立法,联合10个省级部门启动立法调研,拟将健康四川行动重大措施纳入法治轨道,确保行动推进有法可依。
号角已吹响,奋斗正当时。从建设全面小康出发,向现代化强国迈进,为健康四川行动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将抢抓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在川叠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开启的历史机遇,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补齐发展短板的现实要求,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创新推进健康四川行动向纵深发展,努力实现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新提高、卫生健康体系构建新格局、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健康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四川力量。
文章来源 | 《健康中国观察》杂志 2022年第7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