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捅下马蜂窝放车里,准备泡酒补身子!结果半路上“翻车”了...
众所周知,马蜂具有极强的攻击性,体内还含有致命毒素。生活中,常人见到马蜂都会尽量躲得远远的,以免遭到攻击。 可前天,偏偏有两名“艺高人胆大”的男子,不但上山捅了马蜂窝,还将马蜂和蜂窝一起装进袋子,塞进私家车打算带回去泡酒喝。可没成想,路上发生了意外。
8月16日下午3点左右,杭州高速交警支队五大队民警吴超慧正在杭新景高速公路上巡逻,刚离开桐庐服务区,他发现在上主线匝道处一辆小车停在那边,还占据着左侧部分车道。 他立即上前查看情况,走近车子一看,发现驾驶员低着头,眼泪、鼻涕、口水如失禁般流淌,嘴角和脖颈处还有轻微抽搐。对方整个人瘫坐在驾驶室座位上,呼唤无反应,副驾驶的乘客正不断地用清水为其擦拭脸颊。
吴超慧起初以为司机犯了病,但副驾驶的另一位男子小周却说,他是被马蜂给蛰了,现在中毒了! 这回答让吴超慧有些疑惑,为什么他这么肯定是被马蜂蛰的?好好开着车怎么会被马蜂蛰呢?
救人要紧,吴超慧立刻将情况上报指挥中心要求救护车支援,并通知桐庐服务区查找附近是否有马蜂窝。考虑司机需尽快获得救治,吴超慧决定将人先送到就近收费站。他原本打算用警车送,但小周说自己有驾照也能开车。 于是,吴超慧与周某一起将驾驶员挪至副驾驶位置,之后两人一前一后,由警车开道一路行至就近的深奥收费站,等待救护车赶来。
等待过程中,吴超慧对小周进行进一步询问,得知了马蜂的源头竟然就在车内!打开后排车门,吴超慧倒吸一口冷气,里面装着两个大号钢丝网袋,一个装了好多马蜂,大部分已经死了,小部分还在那里爬来爬去;另一个除了一些死了的马蜂外,还有一个小马蜂窝。小周说,这是两个品种的马蜂。
原来,车上两人老家都是江西的。回家游玩时,他们在山上发现了几种马蜂的踪迹,突发奇想加上一时技痒,合力端下两个不同品种的马蜂窝,并将马蜂、蜂窝都用大号钢丝网袋装好,大大咧咧地塞进车舱后排座位。然后继续一路游玩到建德,又买上一桶五斤装的农家土酿白酒,准备回到萧山后泡酒享用。 没想到途中却发生了意外。连日颠簸中,一只马蜂从钢丝网袋中逃出,导致驾驶员被蛰昏迷。幸亏当时不是在主线开车过程中,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马蜂又称为“胡蜂”或“黄蜂”,是一种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昆虫,体大身长,毒性也大,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会群起攻击。此外,在寻食的过程中,马蜂对惊扰会异常敏感,攻击性也会变强。有时候它们安家的地点离人过近,人们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可能就会有被蜇伤的风险。
如何避免被马蜂蜇伤?
专家表示,马蜂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其攻击路过的动物或人,是因为太接近它的巢穴所致。一般马蜂群的工蜂警戒范围距离巢穴有15~25米。当人类进入警戒范围,有些动作和气味会招致工蜂的注意,比如做了挥打的动作,或者发出其他刺激信号等,工蜂就会视为敌意威胁,继而向蜂群发出聚集信号,攻击人类。因此,当遇到马蜂时,不要着急挥打或奔跑,有条件的话用衣物护住头部,让皮肤尽量不要暴露在外。
由于马蜂是色盲,零星几只在身边飞舞时无需理会,如果有马蜂停落在头上、肩上,不要拍打,轻轻抖落即可。如果被蜂群攻击时,要用衣物包裹住身体的暴露部位,轻幅蹲下,不要快速奔跑,更不要反复扑打。
在户外活动也好,户外劳作也好,最好穿上长的衣裤,戴上帽子。如果说有条件,我们也可以戴上围脖或者围巾之类的东西,也可以喷一点像花露水或者驱蚊剂之类的药物,到野外去的时候就会大大地减少被蜇的风险。
被毒蜂蜇了怎么办 专家来支招
我国蜂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毒蜂包括马蜂、牛角蜂等,以马蜂为例,人被蜇后皮肤会立刻红肿、疼痛,全身症状有头晕、呕吐、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严重者甚至会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
毒蜂蜇人后会释放出毒汁,这些毒汁成分可以引起局部刺激,红肿、疼痛,严重的可能引起溶血、出血及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因此一旦被毒蜂蜇咬,要立即进行专业有效的处理。如果反应严重,则需要快速送医。如果患者意识清醒,专家建议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急救。
第一步要进行捆扎。因为捆扎以后可以延缓毒素的吸收,捆扎的部位一般是伤口的近心端一横掌处。捆扎要注意不要过紧过细,捆扎要求是每15分钟,松1分钟,总时长不超过两个小时。
第二步就是检查伤口局部是否有毒刺。如果有毒刺的话就需要进行挑刺,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尖细的刀尖或者说小针针头进行拔除,拔除之后我们还需要用火罐进行吸引,这样可以减少毒素进入体内。
第三步就是伤口的冲洗。如果是蜜蜂蜇伤,蜜蜂的蜂毒是酸性的,就需要用碱性的肥皂液进行冲洗。如果是马蜂蜇伤,它的蜂毒是碱性的,就需要用酸性的液体,比如醋酸去进行冲洗和湿敷。如果是过敏体质的人,伤情可能会比较严重,需要立即到医院就诊。
-THE END-
来源:杭州日报、北京青年报
版权归原作所有,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