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专栏】老伯高烧1个多月,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迅速退热!
1个多月前,71岁的敖老伯突然感到浑身乏力、腹胀,还发热,体温最高时达到39.5℃。到当地医院做CT检查显示敖老伯得了肝硬化、腹水。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肝功提示白蛋白低,转氨酶基本正常。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血红蛋白低,尤其血小板低(PLT:24×109/L)。
据了解,老伯有12年糖尿病病史,长期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9年来多次因乙肝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内镜下套扎+组织胶治疗。4年前因原发性肝癌+胆石症,曾在其他医院行“肝癌射频消融术+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后来反复发烧,考虑腹膜炎到当地医院就诊,经过抗感染等治疗后,发烧得到缓解。
这次,老伯再次发病,被当地医院就诊为乙肝肝硬化、原发性腹膜炎。经腹腔置管放腹水、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及对症治疗2周多后,老伯的腹胀有好转,但仍反复发热。转诊到孟超肝胆医院,继续放腹水,进行美罗培南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但老伯依旧反复发热,体温最高时达到40℃,连续3日体温在39℃以上,服用退烧药效果欠佳。医生为老伯进行上腹部CT检查,这才发现原来“罪魁祸首”是胆总管下段结石。
消化内镜中心的付唆林主任会诊后,考虑老伯结石梗阻并发化脓性胆管炎导致发热的可能性大,拟为其施行ERCP取石。但老伯年龄大,有乙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基础且合并糖尿病,长期低蛋白血症,血小板低,再加上老伯有反复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破裂出血等病史,目前高热不退,手术风险巨大。
消化内镜中心团队讨论后认为:目前,结石梗阻并发化脓性胆管炎是导致老伯发热的主要原因,去除病因是关键,一旦出现休克症状,后果将不堪设想。很快,团队为老伯施行急诊ERCP术。术中见胆总管下段狭窄且末端结石嵌顿,胆总管上段扩张,予扩张狭窄段后取石球囊取出结石,内镜下取出结石后,放置胆道金属支架1根。手术后,老伯体温逐渐恢复正常,5天后痊愈出院。
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RPC)是一种以胆道反复细菌感染为特征的疾病。敖老伯因为胆管炎反复发热,就属于这种类型。现认为肠道菌群移位至胆道系统导致胆炎症及感染。通过细菌分解胆红素双葡萄糖醛酸酯形成原发性胆道结石。持续的炎症导致胆管狭窄及胆道内胆汁瘀滞,加剧了结石形成,导致重复的或持续的炎症及感染的恶性循环。目前,多数患者是老年人。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标志是肝内外胆管结石及狭窄。成功治疗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依赖能够清除结石、扩张狭窄及维持狭窄段的通畅性。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指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经十二指肠乳头导入专用器械进入胆管或胰管内,在X线透视或摄片下注射显影剂造影,导入子内镜/超声探头观察、进行脱落细胞/组织收集等操作,完成对胆胰疾病的诊断,并在诊断的基础上实施相应介入治疗的技术的总称。
一般认为疑有胆胰疾病者均可适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临床资料支持胰腺或胆道疾病,但是尚不能明确者。
➤梗阻性黄疸:结石、胆管狭窄、肿瘤、寄生虫。
➤急慢性胰腺炎、复发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
➤胆总管结石、乳头狭窄、奥迪氏括约肌功能不全、无手术适应症的壶腹癌。
➤胆总管囊肿。
➤手术、外伤后出现的胰瘘、胆瘘或大的胆总管结石的支架治疗。
➤疑胰腺先天性变异。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取石的优势:
➽具有具有超微创,全程没有切口。
➽安全性高,即使年龄大,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者也可实施。
➽恢复快,一般术后3-5天左右可出院。
➽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相对少。
➽可重复操作,即使结石复发,不影响下次再次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取石。
敖老伯虽然年龄大、合并症多,但仍通过常规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取出了胆道结石、清理了胆道,且放置1枚金属覆膜支架,不仅能压迫止血,而且能扩张胆道,维持狭窄段的通畅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在付唆林主任的带领下,孟超肝胆医院消化内镜团队熟练开展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目前,团队24小时均可开展该项技术,为胆胰相关疾病患者排忧解难。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