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包括提高培养质量,完善培养开发机制、完善编制管理,创新流动配置机制、改革职称制度,完善评价使用机制、改革薪酬制度,创新激励保障机制等。
8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国卫人发〔2022〕27号,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直面六大问题
《规划》认为,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必须看到,我国卫生健康人才工作同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一是卫生健康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和区域分布仍不均衡,专业学科之间、城乡地区之间人才配置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也体现在人才质量上,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各类人才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二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进一步拓宽人才范畴。除了医药护技等卫生技术人才,老年健康、职业健康、医养结合、托育服务、健康服务业等相关领域人才需要一并纳入卫生健康人才范畴,加强培养、开发、建设和管理。
三是贯彻预防为主、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需要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人才配备、提升公共卫生人才能力、改善公共卫生人才环境、创新公共卫生人才政策、激发公共卫生人才活力。
四是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促进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迫切需要提升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能力,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中医药人才。
五是建立人才竞争优势,加快提高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加强高层次医学人才建设,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学家、医学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
六是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需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配备政策和激励机制。
“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要坚持三大主题和五大目标
三大主题是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力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和服务能力;以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优化人才结构,促进各类人才优质均衡发展;以深化人才制度机制改革为动力,创新卫生健康人才政策,激发各类人才活力,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大目标是
总体目标是:促进人才服务能力提高与结构优化,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机制,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具体包括: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到2025年,卫生健康人员总量达到1600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20人(其中中医类别0.6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80人、每千人口药师(士)数达到0.5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93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增长到120万人。
——人才结构和区域分布进一步优化。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结构和区域分布与服务需求、服务数量、服务效率相匹配,公立医院医护比逐步达到1:2左右。
——人才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提高卫生健康人才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执业助理医师占医师的比例降低到15%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占到75%以上。
——高端人才集聚水平进一步提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建设生命健康人才高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重大公共卫生和疑难疾病的预防诊治等关键技术领域涌现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人才管理制度进一步创新和完善。逐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制度机制障碍,不断完善符合卫生健康行业特点的人事人才制度。人才配置、评价、激励机制更加完善,人才政策更加灵活。
卫生健康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 单 位 | 2020年 | 2025年 | 增长率 |
人员总量 | 万人 | 1347.5 | 1600 | 18.7% |
执业(助理)医师 | 人/千人口 | 2.90 | 3.20 | 10.3% |
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 | 人/千人口 | 0.48 | 0.62 | 29.2% |
注册护士 | 人/千人口 | 3.34 | 3.80 | 13.8% |
药师(士) | 人/千人口 | 0.35 | 0.54 | 54.3% |
全科医生 | 人/万人口 | 2.90 | 3.93 | 35.5% |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 | 万人 | 92.5 | 120 | 29.7% |
“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的四大重点
重点之一:药师(士)将由0.35人/千人增长到0.54人/千人,增长54.3%
《规划》提出,要加大药师配置和培养培训力度,到2025年医疗卫生机构药师达到77万人。《规划》要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落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标准,根据机构性质、任务、规模等合理配置药师。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增加药师配置,鼓励医疗联合体内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师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强化药师在药品管理、处方审核和调配、药物重整、合理用药、短缺药品供应、药品使用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中的作用,加强药物治疗相关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培训。完善药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实现医疗机构药师培训全覆盖,提升药师服务能力。
重点之二:全科医生将由2.90人/万人口 增长到3.93人/万人口 ,增长35.5%
《规划》提出,推进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到2025年全科医生数量达到55万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93人。继续加强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发挥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支撑作用,提升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
与此同时,《规划》要求拓宽渠道,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30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医护比分别达到1:1.2和1:1.0。通过人才柔性引进、退休人员返聘、对口帮扶等多种方式,拓宽基层卫生人才渠道,吸引城市医院、非公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到基层提供服务、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或者定期出诊、巡诊,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优化基层人才配置和管理方式,探索实行医共体内或县域内编制核定、人员招聘、岗位调配、评价使用、薪酬待遇、考核奖惩等人事管理一体化,培育和配备具备医、防、管等能力的融合型人才。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
加强村卫生室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到2025年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到45%左右。通过乡村一体化管理、乡聘村用等多种途径,吸引培训合格的助理全科医生到村卫生室工作。落实乡村医生各项补助,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待遇,做好乡村医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加大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指导帮扶力度。
重点之三:补齐短板,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提出,到2025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由92.5万人增长到120万人,实现29.7%增长,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数达到25万人。一是明确配置标准。健全各类公共卫生机构人才配置标准,并根据公共卫生形势任务变化适时调整。进一步梳理各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岗位的职责任务,明确特定岗位的人员能力要求。根据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配置适宜数量的公共卫生人员。二是提高人才质量。加强公共卫生人员继续教育,提高公共卫生技术能力,着重提高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稳步推进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完善培训模式和制度,明确保障机制和措施。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各级公共卫生机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一批公共卫生技术骨干。实施“基层疾控骨干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培训。三是积极推进医防融合。加强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交叉培训机制。根据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配置适宜数量的公共卫生人员。根据社会需要和全球形势变化,配置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吸纳多学科专业人员融入公共卫生队伍。探索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人员交流机制。
四是改进人才晋升渠道。科学设置公共卫生岗位,调整公共卫生机构高、中、初级岗位结构,根据各级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现状和用人需求,增加中、高级岗位比例,健全符合公共卫生工作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顺畅公共卫生人才职业发展和晋升路径。五是完善投入补偿机制。完善对公共卫生机构投入和补偿机制,加强投入保障力度,创新科研和社会化服务机制,提高人员待遇,激发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活力。合理核定公共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落实卫生防疫津贴,以及突发传染病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临时性工作补助政策,允许公共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可通过医防融合以及对外提供技术服务获得收入。
重点之四:突出特色,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到2025年,中医药人才数量规模稳步增长,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由0.48人/千人口增长到0.62人,增长29.2%,全国中药师达到15万人。《规划》提出,创新完善与中医药医疗服务特点相匹配的人才培养、认证评价、执业注册、使用激励等人才管理制度,激发中医药人才活力。
《规划》要求,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中医药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中医药教材建设。强化经典教学,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加强中医临床教学能力建设,建设一批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引领临床教学能力提升。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定中医药师承教育管理办法,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持续推进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
以重大项目促进中医药人才发展。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持续开展岐黄学者和青年岐黄学者培养、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等项目,培养一批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持续开展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等基层人才计划。完善落实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试点,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人才专项,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
除了以上四项重点建设任务外,《规划》还提出
适应需求,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人才队伍建设。
协同推进,统筹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加大职业健康监测评估、工程防护、诊断救治等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卫生健康监督人才培养,研究制定卫生健康信息化人员配备标准,加快推进卫生管理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医疗卫生机构各类管理岗位任职条件、培养培训、考核评价、激励约束等措施,探索建立基于德才素质、个人资历、工作实绩等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鼓励各地根据需求探索设立卫生管理专业技术职称。加强卫生健康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推动经济管理人员基础培训全覆盖,培养储备总会计师),加强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
高端引领,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搭台通路,培育生命健康青年人才队伍。
学科一体,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包括提高培养质量,完善培养开发机制、完善编制管理,创新流动配置机制、改革职称制度,完善评价使用机制、改革薪酬制度,创新激励保障机制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