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元 | 黑白世界里的超声捕手
九医云·名医专访系列通过分享医师的真实经历、从业心得、服务理念,呈现有深度、有温度的医者群像。
医院的超声科是许多患者的必经之地。清晨7点30分,宁波市北仑市中医院超声科的登记窗口已经有50多位预约患者在等待检查。
身体右倾,单手拿着探头在患者身体上反复扫查,目光牢牢锁在床头的超声显示屏上,这是超声科主任王文元每日的工作,也是他从业20多年来最熟悉的姿势。
(王文元为患者做检查)
不做只会超声检查的超声医生
以往,在很多人心中,超声科仅是依赖仪器设备即可完成诊断的常规科室,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成了一时的刻板印象。
其实,作为生命健康的“第一吹哨人”,超声科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做好超声科工作需要医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并不止步于超声检查。
王文元也从未将自己只设限为一名会做超声检查的超声医生,自踏入这个行业起,王文元就将自己定义为“全科医生”。
“做的普普通通很简单,但做得好不容易。超声科医生如果不论良性、恶性、还是炎症,只会将判断推给临床医生,那便是最低层次的超声工作,一位真正优秀的超声医生应该对临床医生提出精确的预案指导。”
提供经验价值的背后,是王文元数十年来对自我驱动的高要求。在他看来,天赋之外,勤奋和努力是超声医生在重复枯燥工作中持续精进的基石。
“异病同图,同图异病”是超声检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同样的黑白图片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病症,非常考验超声医生的个人经验与甄别能力。
因而工作之余,他经常与妇产科、外科、内科等其他临床科室交流病情,主动学习化验、病理等方面的知识,必要时也会去手术室参观手术,“隔着肚皮看和解剖出来看有时可能天差地别”。
在检查完成后,王文元还会对病人主动随访,再次确认检查与疾病的符合程度,判断超声诊断和临床诊断是否一致,将质量把控做到最后一步。
此外,他还发起超声科质控小组,对每个医生的诊疗报告单、描述、病症符合率进行监督,确保团队检查质量。
“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临床需要为发展、竭力为患者服务”,这是王文元对自己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团队成员倡导的工作态度。
(王文元带领团队工作)
多想一步 多做一步 多救一人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超声检查凭借其特殊的安全、快捷、直观优势,已是目前诊断疾病的新三大常规检查之一。
超声检查可以确诊很多早期肿瘤,甚至直径在1公分以下的肝脏肿瘤、数毫米的甲状腺结节或乳腺结节等,在超声医生火眼金睛的注视下,也难以遁形。
尽管如此,超声科每日检查人员密集,基本都是按着专科科室的单子走,做完十分钟内要出报告,需要脑力、眼力和操作的高速配合,全科人员工作忙、累、急成为常态,有时也难免遗漏一些单子外的病症。
在王文元看来,想要获得最为准确的超声结果,超声医生与病人的沟通非常重要,了解病人的病史及临床症状,必要时进行触诊,才不会遗漏重要信息。
今年6月,一位曾被王文元诊断为肝癌的女士前来术后肝脏复查。
王文元在为她检查时照例询问起最近病情,患者的一句“肚子有点痛”,引起了王文元的警觉。他仔细查看了许久,甚至延误了下班时间,最终确诊患者的后腹膜处存在一个肿瘤,成功为患者争取了更多的救治时间。
幸运的故事会发生,但实际工作中,王文元也常常遇到让他惋惜的病人,因为缺乏体检意识与习惯,等到疼痛难以忍耐再来检查时,已是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让他心痛不已。
因此,王文元常常告诫自己的团队,要保持思维敏感性,检查时要重视临床思维的正确性,在检查过程中应当经常想着病人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表现,可能还有哪些潜在的问题,应如何诊断或给临床医生提示些什么,对上级医师的诊断是否有清晰的理解等等,多想一步,多做一步,秉持如此负责任的态度,才能减少漏诊、误诊,多救一人。
(王文元的专业诊断技术深受患者认可)
开设超声门诊 方便更多患者
近些年来,互联网医疗的兴起改变了大众的就医路径,也改变了许多医生的工作模式,但超声科仍绕不开必须线下操作的桎梏,依然人满为患。
为了方便患者预约复查,简化诊疗流程,宁波市北仑区中医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及学科建设,密切贴合患者就诊需要,开设超声科门诊。
现在,患者如果只需做个简单的随诊,直接到超声科开超声科医生的单子即可,不必再去专科门诊挂号,省去了重复等待的时间。
“在限定范围内做限定事情,方便百姓,如卵泡检测、乳腺结节复查等一些定期复查、不需要配药的患者就能直接来我们门诊做检查了。”
作为这项便民服务的推动者,王文元一直致力于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建立超声科独立的诊疗模式和患者管理体系,让更多患者免去奔波之苦。
黑白世界里,王文元火眼金睛寻病灶,抽丝剥茧擒顽疾;完成检查后,王文元同样重视随访工作的必要性,“为患者提供更贴心的全病程管理服务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