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向党、踔厉奋进!2022年医师节主题作品精选(二)
医生是生命的守护者
他们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
日复一日坚守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
以生命守护生命
第五个医师节到来之际
仁济医院开展
2022年医师节主题作品征集活动
一篇篇小短文
谱写了医者仁心、仁术济世的精神
让我们一起感受大家
“医”心向党、踔厉奋进
的心路历程
👇🏻👇🏻👇🏻
白衣礼赞
神经内科 蒋仙国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严重病例会累及呼吸肌,从而造成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一来沪探望女儿的78岁北京老阿姨,平时有慢性支气管炎,心功能不全,来沪后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从而诱发GBS,病情进展迅速,很快导致四肢瘫痪且并发呼吸衰竭,病程中一度出现心衰,严重肺部感染,肝功能不全,情绪失控导致极度抑郁焦虑。
经过我们神经内科重症医护团队的努力,她终于顺利摆脱了有创呼吸机的制约,四肢和呼吸的肌力都获得了明显的恢复,可以平静自然地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正常呼吸了。照片中站在她两侧的几位医生,正是精心守护她整整2月的诊疗小组。拍照时正逢她出院前夕,在患者的极力要求下,我们一起留下了这张宝贵的照片,患者躺在病床上,双手比出大拇指,和全部诊疗小组共同庆祝她疾病的痊愈。
回想起她在漫长的病程中,经历了肺部感染、心衰、肝功能不全、气管插管、脱机困难、气管切开等一系列难关,但关关难过关关过,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共同参与和技术支持下,患者最终转危为安,并顺利出院进行下一步的康复治疗。
正所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患者遭受病痛折磨,身心俱疲时,最需要的莫过于及时有效的治疗,细致入微的护理,以及精心细致的心理疏导,无时无刻的陪伴与鼓励。一名合格的医生,应当做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除了从身体上治愈疾病,还要从心灵上驱散阴霾。患者给我们的点赞,不单单是对我们仁术济世的认可,更是对医者仁心的医学事业给予的肯定。
仁术济世 向死而生
心内科 张琪
作为一名心血管医师,在面对生死边缘时与死神角力,本以为已经足够客观冷静,却依然会被一些生与死的角逐所打动。
多年前的某个凌晨,我被急诊叫来医院,有一位三十多岁的急性心肌炎患者,突发呼吸心跳暂停,立即植入临时起搏器,经过积极抢救治疗后出院,没想到第二年患者又一次发病,经临时起搏抢救后一直没有恢复正常心律,只能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后痊愈出院。2年后病人来到门诊,告诉我说已经怀孕,在妇幼保健院即将分娩,而产科医生从来没有为植入起搏器的孕妇做过剖腹产。我安慰病人说你放心,我一定会为你和新生命保驾护航。手术当天我拿着起搏器程控仪坐在手术台边上,时刻监控着病人心律的变化,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所幸手术非常顺利。
虽然我总是看到很多病人病重不治,却在今天亲眼目睹小男孩呱呱落地,随着新生命的降临,心中倍感欣慰和欢喜。出了手术室,病人家属紧紧握住我的手,泪流满面,原来他以为爱人两次疾病发作可能生命都保不住,没想到都在仁济医院的大力救治后恢复了健康,更没想到高龄的爱人还能顺利怀孕生子,还能看到几代单传的家族能够香火存续。
在这一刻我对“仁术济世、救死扶伤”的信念有了新的感悟,所谓生死无常,只是对普罗大众而言;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就是要在死亡边缘奋力搏得那一份生机,心仁术精,我们抢救回来的每一条生命都承载着一个病人、一个家族,乃至于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此生为医,实慰我心,济世以仁,无怨无悔。
学无止境在仁济
老年病科 曹文隽(进修医师)
盛夏时节,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仰慕已久的仁济医院老年科进行为期3个月的进修学习。在踏入医院的第一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仁术济世”灵璧石,立刻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百年医院仁心仁爱的文化传承,使我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在仁济老年科的短短数周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胡耀敏主任。胡主任对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专注、严谨的态度时常感染和鞭策着身边每一个人。每天清晨的科室大交班,胡主任心细如发,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细致入微地和大家一起梳理患者情况;各个病区主任带领查房,让我们领略了严谨规范的诊疗;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仁济老年病科这个大集体积极向上的蓬勃氛围。
虽然来到仁济时日不长,但早已收获满满,既开拓了视野,又丰富了专业理论知识,对老年疾病及管理的认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是自己的职业生涯及人生经历中不可多得的财富。选择来仁济学习,使我们终身受益,只有曾经身在,才明白感谢的真诚;也衷心感谢仁济老年病科的各位老师的培养与帮助,将知识倾囊相授。希望来日能将所学应用于临床,精益求精,力求把仁济老年病科“传承、创新、奋斗、卓越”的精神带回工作岗位,为老年医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未完待续......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