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前言
整理以往学习工作笔记时,发现最初跟随朱良春老师学习的笔记,其中一篇《脉学杂谈》重读数遍仍很有收获,查阅文献及《朱良春全集》也未收入。孔子吾日三省吾身之一“传不习乎”,温故而可知新,重读朱老师《脉学杂谈》仍有重要理论实践的现实意义,故重新整理,供同道一起学习参考。
一、脉诊的发展简史
《内经》云:“能合脉色,可以万全”(《五脏生成篇》)。公元280 年,晋代王叔和,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撰写了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其后六朝五代高阳生所著《脉诀歌括》,元朝戴同父所著《脉诀刊误》,明朝张世贤所著《图著脉诀》,清代王帮傅所著《脉诀乳海》,均引经甚博,说理透达。
元代滑伯仁著《诊家枢要》,将脉诊分阴阳,言简意赅;寸、关、尺、五脏六腑分布最详。明朝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脉神章》发微启蔽,其中独论及胃气解为最精华部分。李中梓《诊家正眼》谈兼脉较详细。李时珍《濒湖脉学》通俗易懂。清代《张氏医通》的作者张璐,所著《诊宗三昧》,后世评:“与李氏《濒湖脉学》同一精密之作”(《郑堂读书记•医学类》)。清末民初王雨三《治病法轨》,注重以脉理立言,以脉理为医者至切只要之法,提出两侧对比,找出偏盛偏衰。清代周学霆著《三指禅》强调“对待”,认为“人之一身,不离阴阳,而见之于脉,亦不离阴阳,浮、沉、迟、数,阴阳相配之大者也,举其余而对待训之。事以相形而易明;理以对勘而互见。如洪与伏对,滑与涩对,长与短对,虚与实对等等”。
二、切脉的重要性
掌握脉学不只凭脉知病,更主要是要凭脉用药,分析阴阳虚实寒热。掌握脉学用药比单纯症疾可以更为本质、全面(因为症疾的反应有时是片面或相反、虚假的)。“舍脉存证”是不存在的,“舍证存脉”是可以的。外症往往似是而非,或与本质相去甚远。治病的疗效不高,当归罪于脉学不精,“病有千变,而脉终不变”。病之外情虽同而本质则决不同,在掌握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反复实践,依脉选方定药,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三、脉象的归类与简化
28 种脉象加之排列组合,纷乱而繁杂,尤其初学者更难以入门,故应归类简化入手,如八钢脉:浮、沉、迟、数、滑、涩、大、小,能由博返约。而朱氏主张16 种:浮、沉、迟、数、洪、濡、芤、紧、弦、缓、滑、涩、促、结、代、牢。实用而不过简。
四、独取寸口与寸、关、尺脏腑分配
李时珍脏腑分配较为合理(尤其腑分配),大、小肠位居下焦,应定位在关部,而不应在寸部。并指出“两手六脉,皆肺之经脉也,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地也”。寸、关、尺分候脏腑,是根据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的五行变化规律排比的。譬如一根竹管,依法制成箫、笛,几个同样的孔眼,可吹出五声八韵,抑扬顿挫,绕梁不绝。其变化之妙,全在孔眼的位置和声波震荡的轻重起伏耳。
五、脉诊中的胃、神、根的重要作用
胃气、神气、根(即根本)对观察疾病的正邪盛衰进退起了很大作用,还有对疾病的预后也是关键作用。
(一)胃气—指脉搏过程中,有一种悠扬缓和、从容不迫之姿态,即所谓“平脉”。若失去胃气者,是急迫不匀,是真脏脉见,预后不佳,平素即是根据胃气之有无,多少来区分平脉、病脉。疾病之进退、顺逆也应视其胃气之多少、存亡。七怪脉或十怪脉说明胃、神、根三者皆绝(死脉)。
(二)神—是一抽象名词,然具有统率一切的职能;
脉有神是指脉来有力且和缓之意,柔软之中而有力,《内经》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临床目眩睛迷,大肉尽削,谓失神;呼吸急促、微弱、循衣摸床、语无伦次,神情淡漠,多为神亡之兆。
(三)根—有两种看法,一是两手尺部,尺脉无者,
多预后不好;另一种说法为沉取(重按)不到,见不到脉,即为无根,阴阳离绝,失去相互维系,临床见洪大散乱(无神)且沉取不见者预后不良。另脉微欲绝或脉不出也见于湿热壅遏,阻绝脉气不出,阴邪闭脉,此时外症多见烦躁,还有寒气闭塞胞宫者,脉也不易取。如图示:
六、脉证从舍的问题
现象是本质的反映,但不等于就是本质。现象只从某一角度反应了本质的部分,但有时会出现假象。马克思:“如果现象形态和事物的本质能合而为一的话,所有的科学实验都成为多余的了”。脉证不符则说明疾病的表现仅为一部分,而真正的本质并未暴露出来。我认为脉多反应病之本质,然某些情况下因其他病机因素(可通过详细诊察寻找)影响而表现出异常的脉,应从全面分析排除这些因素,如某些早期肿瘤等(此时应病证结合)。《伤寒论•平脉法》曰:“脉病人不病者,名曰行尸”,“人病脉不病者名曰内虚”。
病脉不符可见于以下情况:
1.病人体质特殊
阴虚阳亢者外感,脉多浮而洪,而不是浮而紧。肥人肌肉丰腴,脉多沉,虽受风寒也难见浮。瘦人肌肉瘦削,稍受风寒即见浮。还有有外伤史者脉多不足。
2.发病新久有异
新病气血尚未逆乱,可见“形病脉不病”。然暴病如大失血可脉沉如丝或不见或芤。
3.痰食
阻遏气血,反可见脉不出。
七、脉证的顺逆
某证见某脉为顺,症实脉实为顺,症实脉虚为逆,反之亦然,以把握疾病之本质。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脉浮大无根是阴阳离决,为逆。类中风,脉迫大而急为逆,细小缓为顺。热病汗后,脉静身凉,邪退正安为顺,反之为逆。阳症见阴脉,正不胜邪,预后不佳。阴阳平衡,相互维系,至关重要。
八、掌握脉诊的几种方法
掌握正确方法,虚心钻研是完全可以学会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徐洄溪曰:“脉虽变化不定,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应于指下者,又自有确乎不易之理,思之思之,鬼神将通之耳”,“况有象可求,学者精勤,则熟能生巧,三指多回春之德矣”,“夫脉理渊微,须心领神会,未可以言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诊脉时最好要双手同时切脉,更利于对比体会。脘后高骨定关(以中指),三指间正常身高者以一米粒大小为间隔,可举、按、取,可三指按脉(总按法),也可单指取(单按法)。
(一)学习脉诊应穷本溯源,由博返约而归于《内经》,然临床应用日久,又不只局限《内经》。
(二)学习脉诊二步法:
1.从症辨脉:症疾可分为寒热、虚实、阴阳两大类,明确其基础脉象,了解每病之主症,主脉,从总体上了解,从实践上可辨别。
2.从脉辨证:在第一步基础上,以脉为主,然不可偏,应用其他望、闻、切有机结合。如芤脉兼虚数,掌心热舌质红,多上部(肺)出血,芤而大,多见下部(肾、膀胱)出血。浮而涩是外邪兼血瘀,浮而滑多为兼食积,浮而洪属虚热,浮数而不发热多为痈疽将发。
(三)柯韵伯所述,脉有十种,阴阳两分可参考。浮、沉是脉体,大、弱是脉势,滑、涩是脉气,动、弦是脉形,迟、数是脉息。并以此:
1.对看,浮为表,沉为里,滑为血多,涩是气少。
2.正看,浮大滑动数,为有余,阳盛而阴病;沉细弱涩迟,属阴,阴盛而阳病。
3.反看,夫阴阳在天地之间,有余时,又有其不足之对
立面。
4.互看,浮弦、浮涩,阳中有阴;沉滑,阴中有阳。
(四)区别阴阳的诊脉法
沉、迟、细、涩、微属阴脉,主阴病;浮、数、大、滑、
洪属阳脉。
病情多变复杂时,体现之脉也不同,“阳消阴长”,由阳入阴为病势转甚,阳浮阴退为向愈。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阳脉兼见阳脉为纯阳之脉,如滑数。
阴脉兼见阴脉为重阴之脉,如沉迟(为阴盛而阳衰)。
阳脉兼见阴脉,如浮而迟(缓),为阳中有阴之象,阴气伏于阳脉之中,需防有阳亡之变,治应固其阳气。
阴中有阳之象,多为阴虚之势而阳邪不得发越,邪陷于阴,阴守其本,治本存阴。
(五)四诊合参
程序为望、切、问、闻,先望、切得出一个概念,通过问诊来印证,望问是病标,经切探其本,脉症应密切结合。
(六)三个对比法
寸、关、尺三部对比,二手对比,三候对比(浮、中、沉),以知阴阳脏腑间的消长关系。
芤脉,见于右寸肺出血,见于右关胃出血,见于尺(下焦)多见下焦出血,如尿血、肠、子宫出血等;或出血前兆也可见此脉。左关弦,病多肝旺;左关弦而右关弱为肝强脾弱;重按无力,轻取见弦,多见木旺克土;浮、沉正常,中取乍大乍小,多见腹痛或与虫积有关。
两尺部脉紧,多为感受寒邪、腰痛。
高血压患者,有的可见寸、关弦劲,尺弱,如左尺弱,多水亏火旺,应滋阴潜降;如右尺弱,多命火式微,虚阳上越,当引火归元,温阳摄纳。
(七)三部分属脏腑的举例
1.左寸脉数,心经有热,症见心中烦热,口渴欲饮,舌红,口舌生疮,两目赤痛,烦躁不寐或谵语,移热小肠,可见尿血赤痛。
2.左关脉弦数,说明肝胆有热,可见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眩晕胁痛,易怒潮热;肝胆相表里,胆热则胸脘烦闷,口苦,夜寐不安,寒热往来,耳聋,胸胁苦满。
3.左尺细数而弱,说明阴份不足,而左尺沉迟无力,多为阴损及阳,阳虚不能摄纳。
4.右寸脉数,说明肺有热,发热烦渴,咽喉肿痛,咳嗽痰稠,鼻干衄血,移热大肠,便秘腹痛。
5.右关脉数,说明脾胃有热,脾为湿土,湿热蕴郁中焦,腹满而胀痛,纳谷不馨,泻利或腹乍痛乍止,移热于胃,口渴欲饮,嘈杂不安,口秽糜烂。
6.右尺沉迟,命火式微,可见五更泻,腰腿痛,浮肿。
(八)寸关尺、上下左右合参是诊脉的重要一环
1.左寸与左尺,是心肾辨证关系,两者本应水火(坎离)相寄。左寸微而左尺弱,多心阳虚弱、肾阴亏损,水火不寄,症多见眩晕健忘、心神不安失眠,腰痛滑精。
2.左关与左尺,肝肾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有母子关系,泻肝即泻肾,补肝即补肾)。左关弦,左尺细弱,为水亏木旺,多见眩晕腰痛,舌红烦躁,男梦遗滑精,女带下阴痒。
3.右寸与右尺,如右寸虚右尺弱,为肺气虚而命门火衰,治宜温肾纳气。
4.右关与右尺,如右关虚,右尺弱,为脾肾阳虚,火不生土,多见畏寒肢冷,五更泻。
(九)左右两手,三部阴阳平衡相互辨证
1.左寸数,右寸微,心火旺克及肺金,症多见喘咳,制宜清热降火。右寸浮而数,左寸弱,多见肺金受外感邪热而“逆传心包”。
2.左关弦,右关微弱,肝强脾弱,治宜柔肝安脾。
3.右尺实,左尺虚,治宜壮水之主;左尺实,右尺虚,宜益火之源。
结语:
朱良春老师曾说:“观当今中医界,言脉者泛泛,重脉者寥寥,部分中医仅视脉为装点门面的形式而已,令人慨叹!脉诊向来为中医学不可或缺的传统诊法之一,虽居四诊之末,却负冠冕之誉。”又说:“我70年来的实践体会确是信而有证,历试不爽的。”朱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终生。50余年的临床,虽屡得验证又深觉愚钝学浅,所幸初涉临床得大师恩泽,铭感五内,缅怀恩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