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普遍对医院的服务不满意?
如果做个调查就会发现,大部分中国人的就医体验都不太好。陪家人就医,也一样有很多的不满意。
其实,不只是中国,全世界的人都不可能对就医过程太满意。这是有内在原因的:
一、被动行为
人活得好好的,谁也不愿意生病,谁也不愿意就医。
生病给人带来痛苦,是人所不愿意的;就医又花钱又折腾,更是大家都不想的。这与玩游戏、吃东西、看电视可不一样,这些行为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乐意,做这些事让我们的体验很好。
生病很痛苦,就医是被迫的,你想想,从一开始人们的心情就很恶劣,如果医院再不努力,他的就医体验怎么可能会好呢?
再讲讲花钱的事吧,
老百姓每年花6000块换一部新的IPHONE手机,花一百万买一辆车,这都没问题,他心里高兴。但他在医疗上的花的钱,属于被动消费,是他不愿意的,花一分钱都嫌多,心里都不爽。因此,你不要说什么“你的命不值钱吗”、“一顿火锅钱都不舍得花吗”,而要洞察这背后的人性与心理机制。
不得不去医院,不得不花钱,到了医院又没有被好好对待,就医体验不好,动不动投诉、说医务人员的坏话,这些也就可以理解了吧。
二、信使效应
简单地说,人们讨厌给他带来坏消息的人。
1995年,王小波在《读书》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花剌子模信使问题》的文章。
一开头,王小波就写道:
“据野史记载,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
这其实是全人类一个普遍的心理本能,我们中国人有“报喜不报忧”的传统。英文世界也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射杀信使(shoot the messenger)”,意思就是,当他们听说一个坏消息的时候,他们会因为不喜欢这个消息而迁怒于人,把带来坏消息的人干掉。
因为这个效应的存在,最倒霉的就是医生了。一个人身体不舒服,到医院一查,得了这个病那个病的。医生告诉他,这个病有什么后果,要花多少钱,他听了心里那个气啊那个烦啊!
可悲的是,患者自己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种隐藏的心理机制,导致一旦医务人员哪里做得不对,他就冒火了,或者去投诉什么的。
有的人不去检查身体,对医生敬而远之。他的理由,“病都是查出来的,一检查保准有毛病”。潜台词就是,医生希望你得病,没病也要找出病来。
查出来毛病他生医生的气,没查出来毛病他还生医生的气,因为医生让他花钱了,而花钱就是坏消息!
出了医院,他对医生的不爽仍埋藏在心里。如果有人说医生坏话,他马上就表示赞同。网上看到一篇攻击医生的文章,他马上去跟风。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是医患纠纷,围观者可不管青红皂白,不问事实真相,先骂“医生该死”、“医院太黑”再说。
这些都是信使效应的典型表现。说到底,一个人生了病关医生什么事,又不是医生让你生的病。医生给你查出来,然后给你医病、帮你恢复健康,只是因为把坏消息告诉你,你就讨厌医生;如果花了钱,病还没有医好,哇,那更不得了了。
三、知识的诅咒
有人把这个问题解释成“信息不对称”。其实,知识诅咒的内涵更深一些。
一个人一旦事先掌握了某种知识,就常常忘了其他人是不理解这种知识的。我们无法理解、无法感知那些不掌握这种知识的人的心理状态。
当别人口沫四溅地说讲解某个知识而你却不懂时,不必太难过,很多人都这样。当你费尽心力向别人阐述某个观点而他却不明白时,也不必难过,很多人都这样。
父母与孩子,老师和学生,医生与患者,CEO和普通员工,政客与选民,作者与读者,营销者与消费者,都受困于信息的高度不对称,为知识不能有效地交流而苦恼。
有的医生水平可能很高,专业能力非常强,但就是不会与患者沟通,不知道如何把知识与意图传达出去。因为他理解不了没有医学知识的人的想法,体会不到他们的感受。
有那个知识,天高地阔,心里亮堂;没有那个那个知识,世界就是灰暗的,心灵就是关闭的。前者想象不到后者的感受,后者也体会不到前者的体验!
医学充斥着各类专门术语,技术性极强,即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难以迅速理解。医生和患者之间出现了专业壁垒,如果医生不提升沟通的技巧,不知道“知识的诅咒”这个效应,那么医患关系就会紧张,患者的就医体验就会比较差。
四、需求得不到满足
你去吃个饭,买个东西,需求能够被很好地满足。像胖东来商场,几乎百分百满足了顾客的需求。商品货真价实,有质量问题或不喜欢可无条件退货,没有的商品你只要留个电话,过段时间就专门给你进货……顾客没任何抱怨的,许昌人民的购物体验世界第一。
但是,病人来到医院,他的需求能满足吗?类似这样的,“马上把我的疼痛止住”,“我不想死”,“把我的高血压、糖尿病治除根”、“我不想留下后遗症”,没有哪个医生敢说他能做到。人们对医疗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医生是神仙,可以手头病除,药到痛消,让自己长命百岁。最好做到这些的同时,还花不了多少钱,不用自己费什么事。
但问题是,你满足不了患者的要求,打压他们的期望,他们就不满意啊,说你技术不行,说你服务不好,说你没有医德。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不幸身染重疾,却拒绝太医为自己医治。她向朱元璋解释说,人命天定,难以强求。如果这个时候让太医过来医治,一旦没有效果,势必会遭到陛下怪罪。
马皇后贤良淑德仁慈博爱,但不是人人都像她这样啊!病没治好,需求无法满足,常常迁怒于医生,找医院的麻烦。
除了上面说的这四种深层原因,人们的就医体验不好,还与市场化的冲击、临床上出现“医生—机器—病人”的不良医患关系、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不足等有关。
很多人只看到了表面上、直接的原因,比如排队时间长、医务人员的态度不好、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不足、医院环境差、公众舆论对医院存在误解,等等。这很不够,需要升级认知。
把它们列出来,分析一番,就会心中有数,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有的放矢地改进服务,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