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可分为哪几种
近视的分类
病因及机制
近视的发生受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影响,目前确切的发病机理还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内因近视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随着对近视遗传因素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是病理性近视都有家族史,目前证实病理性近视是单基因遗传病,最常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单纯性近视,目前为多因素遗传,后天因素起主要作用
2.外因在环境因素上,长期的近距离阅读、照明不足、阅读时间过长、字迹不清或字体过小、坐姿不良、营养不良、户外活动的减少和教育程度等因素都可能与近视的发生有关。
二、分类
1.近视程度分类
(1)低度近视:屈光度<-3.00D
(2)中度近视:屈光度在-3.00D~-6.00D
近视的分类之间。
(3)高度近视:屈光度>6.00D。
2.病因分类
(1)屈光性近视眼轴长度正常,但眼球屈光成分异常或各成分组合异常,而引起眼球屈光度增强而产生的近视。此类近视可为一时性或永久性的。又可分为曲率性近视和屈光指数性近视。前者主要是指角膜或晶状体的曲率过强而引起,如圆锥角膜球性晶体或小晶体等患者;后者指房水和晶状体屈光指数过强而引起,如初发性白内障、虹膜睫状体炎等患者。
(2)轴性近视:角膜和晶状体的曲率正常,眼轴发育过长,超出正常值范围常见于病理性近视及大多数单纯性近视。
(3)复合性近视:前两种近视类型同时存在
3.按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
(1)单纯性近视:又称青少年性近视是近视眼常见类型,遗传因素还不明确,主要与青春发育期学习视力负荷过重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到一定年龄将趋向稳定。近视度数一般表现出低度或中度,病情进展较为缓慢,矫正视力良好等特点。
(2)病理性近视:又称进行性近视,多有遗传因素,近视持续性加深,青春期进展较快,甚至20岁以后眼球还在发展。视功能明显受损表现为远视力和近视力低于正常,视野和对比敏感度异常。伴有眼底后极部视网膜变性、近视弧形斑、黄斑出血和后巩膜葡萄肿等并发症,病情进行性加深和发展;晚期视力矫正效果差。
4.按是否有无调节力参与
(1)假性近视:又称调节性近视由于长期近距离工作,视力负荷增加调节不能放松,调节紧张或调节痉挛而引起。通过药物散瞳,近视可消失。但一般认为,该类近视是近视发生、发展的初始阶段
(2)真性近视:使用睫状肌麻痹剂等药物后,近视度数并未降低或降低幅度小于0.50D。
(3)混合性近视: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药物等治疗手段后,近视的屈光度有所降低,但还未恢复正视状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