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诊疗常规:专科手术麻醉之小儿手术麻醉(三)(四)
— 第十五节 —
小儿手术麻醉
三、药理特点
新生儿由于分布容积大而导致药物清除延长;蛋白结合率低而改变药物清除,需较大剂量以达到需要的血药浓度。新生儿及婴儿脂肪及肌肉相对较少,应用依赖再分布而终止其作用的药物(如硫喷妥钠、芬太尼),作用时间延长。肾小球滤过率低,影响药物的排泄。患儿吸入麻醉药物的呼气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随年龄不同而变化,麻醉药需要量:早产儿<足月新生儿<年长儿和成人<婴儿。儿童因呼吸频率快、心脏指数高、心排出量分布至血流丰富器官的比例较大,导致对强效麻醉药物的摄取更快,容易出现麻醉药物过量。
四、麻醉方法
全麻是最常用的方法,除小手术可在面罩紧闭法吸入麻醉、静脉或肌肉麻醉下完成外,较大手术应用气管内麻醉复合部位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臂丛阻滞及其他神经阻滞)的应用有增多趋势。
1.全身麻醉常用药物
(1)氟烷:应用于短小手术、吸入麻醉诱导、气道管理困难及哮喘病儿。缺点为起效慢、维持时间长、器官毒性可能增加。肥胖小儿、使用酶诱导药、近期接受过氟烷麻醉者相对禁忌。心肌对儿茶酚胺类药应激性增加。
(2)安氟烷:适于哮喘病儿。缺点是引起面颈部和四肢肌肉震颤,甚至抽搐,脑电图出现棘波,应尽量保持浅麻醉,少用控制呼吸。
(3)异氟烷:与氟烷相比心肌抑制轻、心率稳定、降低脑氧代谢率。主要缺点是气味难闻,很多患儿不能接受这种气味,而且异氟烷麻醉时气道相关并发症(喉痉挛、咳嗽)的发生率较高。
(4)七氟烷:刺激性较异氟烷和地氟烷小,用于小儿诱导效果优于或近似于氟烷。七氟烷和氟烷在麻醉诱导期间的气道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似(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及憋气),但七氟烷的诱导速度更快。和氟烷相比,七氟烷诱导期间咳嗽的发生率较低而苏醒期兴奋的发生率增高。七氟烷和氟烷均可导致剂量依赖性呼吸抑制,氟烷可降低潮气量并增快呼吸频率,而七氟烷可同时降低潮气量和减慢呼吸频率。
(5)地氟烷:气体分配系数与N2O相似,血/气分配系数仅0.42,诱导及苏醒更快。麻醉效能低,体内代谢最少。快速吸入高浓度时,因交感神经系激活,偶尔可出现高血压及心动过速。但在小儿麻醉诱导期间发现地氟烷导致喉痉挛的发生率(约为50%)高。地氟烷比七氟烷、氟烷苏醒更快,但地氟烷易引起苏醒期躁动。
(6)氯胺酮:可引起大脑皮层分离而出现镇痛和遗忘作用。分泌物增多是氯胺酮的主要副反应,常需给予减少腺体分泌的药物。氯胺酮可用于疼痛性操作的镇静和镇痛,而1~2mg/kg的剂量足以使镇静转为全身麻醉。儿童应用氯胺酮的禁忌证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URI)、颅内高压、开放脑外伤及精神障碍或癫痫发作。在应用氯胺酮后咽反射消失,因此不能单独用于饱胃或食管裂孔疝患者的麻醉。
(7)丙泊酚:起效快而平顺,剂量2.5~3mg/kg方能达诱导效果。呼吸抑制作用与剂量有关,2.5mg/kg静注20%病儿有呼吸暂停。直接抑制心肌。降低颅内压、眼内压。苏醒快且脑功能恢复完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适于小儿门诊手术及某些诊断性检查的麻醉。缺点:注射痛(33%~50%),药液中加入利多卡因0.2mg/kg可减轻注射痛。由于丙泊酚中含鸡蛋和豆油成分,故不宜用于对鸡蛋或豆油过敏儿童。长期大剂量的应用丙泊酚可导致丙泊酚输注综合征(乳酸酸中毒、横纹肌溶解症、心脏和肾脏衰竭)。
(8)琥珀酰胆碱:严重副作用包括横纹肌溶解、高钾血症、咬肌痉挛及恶性高热,因此不应常规用于儿童。静脉注射琥珀酰胆碱应限于饱胃的患儿或为解除喉痉挛。当必须控制气道而静脉通道的建立又遇到困难时,可选用肌内注射或颌下(舌内的)给予琥珀酰胆碱。
(9)非去极化肌松剂:选择非去极化肌松剂取决于其副作用及所需的肌松时间。如果需要维持较快心率,则泮库溴铵是合适的选择。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罗库溴铵和顺式阿曲库铵适用于婴儿和儿童短时间麻醉。这些药物也可连续输注给药。阿曲库铵和顺式阿曲库铵的特殊清除途径(Hofmann消除和酯解)使其特别适用于新生儿和有肝肾疾患儿童。维库溴铵的优点在于不释放组胺,但维库溴铵与泮库溴铵一样,用于新生儿时肌松作用时间延长。罗库溴铵的临床特点与维库溴铵、顺式阿曲库铵和阿曲库铵相似,但其优点在于可肌内注射给药,起效时间与肌内注射琥珀酰胆碱相似,新生儿肌内注射罗库溴铵1mg/kg,1岁以上的小儿肌内注射罗库溴铵1.8mg/kg,可在3~4分钟内达到满意的气管
2.气道管理
气管插管:①选用合适大小的导管;气管导管选择:Cole公式,导管口径(F)=年龄(岁)+18导管内径(mm)=病儿年龄(岁)/4+4.0;经口插管深度(cm)=年龄(岁)/2+10~12;②导管严格消毒;③避免导管与气管黏膜摩擦;④疑有喉水肿者,局部用麻黄碱及地塞米松喷雾,静注地塞米松,喉罩与气管插管比较,刺激小,不引起呛咳,特别适用于自主呼吸下行眼、耳鼻短小手术。小儿喉罩型号对应体重关系见表3-15-3。
3.术中输液的若干问题 液体治疗的目的在于维持个体24小时内正常细胞内外液所需的液体量和电解质。
(1)儿童患者液体维持量的计算(表3-15-4)
(2)体液生理缺失量:主要指因禁食、禁水所致。生理缺失量(ml)=维持量(ml)x禁食时间(h),手术第一小时应补充1/2缺失量,余下的在第二三小时内输入。
(3)第三间隙体液损失量:因手术性质及大小不同而异。体表、四肢及颅内手术的损失量较小,而胸、腹内手术的损失量较大。一般认为,小手术的损失量为2ml/(kg·h),中手术为4ml/(kg·h),大手术为6ml/(kg·h)。因此,输液总量应为维持量、生理缺失量和第三间隙损失量之和。
(4)输液种类:不推荐常规使用含糖液,特别是在短小手术中,对于4~5岁小儿术中应当常规给予无糖等张液,婴幼儿应避免给予5%葡萄糖,但可给予含葡萄糖1%或2%的乳酸林格液。然而,对于禁食时间较长和糖原储备不足的患儿。葡萄糖的输注速率以按每小时120~130mg/kg的速度缓慢静脉滴注,生理缺失量和第三间隙损失量以乳酸林格液补充,即可维持血糖在可接受水平,又防止脂肪代谢。病情不稳定的患儿,液体治疗应个体化。
4.术中输血
(1)估计总血容量(estimated blood volume,EBV)的计算,一般情况下,早产儿的血容量为100~120ml/kg,新生儿为90ml/kg,1岁以内婴儿为80ml/kg,1岁以上者为70ml/kg(早产新生儿为95ml/kg,足月新生儿为90ml/kg,1岁以内婴儿为80ml/kg,1岁以上婴儿为70ml/kg)。患儿的估计总血容量(EBV)可以用患儿公斤体重乘以每公斤体重估计的血容量来计算。
(2)可耐受最大失血量(MABL)计算:
MABL(ml)=[EBVx(术前Hct-0.3)]/初始Hct(0.3为可耐受的最低Hct)。失血量小于MABL时,以等于失血量的胶体液或2~3倍失血量的乳酸林格液补充。当失血量大于MABL时,必须输入红细胞或全血,以维持Hct在30%以上。
(3)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用于在大量输血时补充凝血因子,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失血量超过1~1.5倍血容量通常需输注FFP,新生儿输注FFP时常发生低钙血症。因此,在快速输注FFP时应当给予氯化钙(2.5~5mg/kg)或葡萄糖酸钙(7.5~15mg/kg)。
(4)大量失血致血液稀释将导致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为50000/mm3或更低时即需输血小板。血小板的初始输注量约为0.1~0.3U/kg;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增加的差异极大,这取决于是否存在血小板抗体及血小板消耗速度。
(5)血液加温器:术中患儿很有必要使用液体或血液加温器。
摘自: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麻醉科诊疗常规》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END—
编辑:Michel.米萱
校对:Mijohn.米江
米勒之声编辑部 米勒之声,用心相伴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