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济往事④ | 市一记忆:“张氏内科”接力传承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864,是全国建院较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百年老院之一,也是上海西式医院的先驱之一。
一个半世纪多的时光,让市一医院从外滩科尔贝尔路转角处一幢仅有35张床位的楼房,蜕变为坐拥南北两部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在158年沧海桑田的巨变中,始终如一的是“公溥仁心,济世臻程”的信念。
翻开市一发展的长卷,那些为国为民、敢于担当和创新的人物和事迹,一直闪耀着光芒。
2022温暖公济奔跑年·第三季“市一院史热刷季”火热开启。
触摸院史、回顾院史、感悟院史,让我们通过《公济往事》专栏,走近专属于市一医院的独家百年记忆。
“愿效李时珍,泽惠神州,亿万人增寿。”1978年,沪上名医张骧云后人、“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张镜人先生来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担任医院中医科主任,开始了“张氏内科”在市一的传承。
近日,我院中医科张存钧主任医师被评为“第五届上海市名中医”。张存钧出身中医世家,师从其父张龙孙和“国医大师”张镜人教授,是“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及代表性传承人。
将历史的时钟拨回44年前的1978年,沪上名医张骧云后人、“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张镜人先生在这一年来到我院,担任医院中医科主任,开始了“张氏内科”在市一的传承。
我院中医科成立之初,设有中医内科和针灸科,由著名中医师夏理彬和针灸专家黄羡明分别担任两科主任,年已八旬的梁少甫先生为顾问。张镜人来到我院后,中医科业务更上层楼,尤以张镜人一手创立的“中医胃炎专科”声名最盛。
早在20世纪70年代,张镜人就开始了慢性胃炎中医药诊疗的探索。在张镜人的主持下,消化科、胃镜室和病理科等人员共同努力,对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进行了深入探索。经过对数万余人次的临床观察,张镜人率先提出慢性胃炎分阶段诊治的学术观点:在非萎缩性胃炎阶段,病机关键环节为“气滞热郁”,治疗以“清热和胃法”为主;在萎缩性胃炎阶段,病机关键则为“气血失调”,治疗当以“调气活血法”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张镜人教授又开发了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药物“萎胃安冲剂”,对萎缩性胃炎采用调气活血的方药,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脾胃功能的调整,也有利于控制炎症,修复黏膜损害,纠正低硒、低铁状态,突破了“胃粘膜腺体萎缩不可逆转”的理论观点,截断了肠腺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癌前期病变的发展,为防治胃癌开拓了新途径。以上相关成果经汇总成“张镜人老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于1985年6月通过鉴定,分别获得1985年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二等奖,198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甲级成果奖,1987年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张镜人治疗慢性胃炎专家系统”获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列为国家“七·五”攻关项目。
2006年,“中医慢性胃炎专科”扩展、更名为“中医胃病专科”,2007年入围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上海市级医院中医特色专科”,同年以“中医胃病专科”为基础申报“中医消化专业”临床药理基地并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认定,成为医院首批14个专业中唯一一个中医专业。2009年,“中医胃病专科”入围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专科)建设项目。同年,张镜人荣膺国家首批“国医大师”称号。
2009年6月,张镜人仙逝。中医科在“张氏内科”第十三代传人、现任医院中医科主任王松坡,第十二代传人张存钧等专家的带领下发展不辍。学科继承了张镜人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又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其分阶段论治胃病的理论。除萎缩性胃炎外,专科还采用调气理脾法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疏肝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并配合通络解毒法治疗胃癌前病变,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遥望历史,感受流光岁月的沧桑,触摸儒医大家的脉搏。昔日的江东张生已远行,留给我们的是由一名世家子弟、一个青年才俊、一位国医大师交织而成的岐黄传奇。在张镜人的晚年,他曾作《醉花阴》一词,其中“愿效李时珍,泽惠神州,亿万人增寿。”一句尽述平生情怀。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宗旨,在业务上依托名中医工作室为技术后盾,集中传统医学特色诊疗方法之优势、运用中医综合治疗之特长、开展特色病种之中医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张氏内科”留给我院的宝贵财富。
部分文字来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志》
策划编辑/宣传处 胡杨、蔡诗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