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要从娃娃抓起,都立秋了,还不抓紧?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01 立秋三侯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初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方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清晨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今年立秋仍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处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
02 四养和合方为真
人与天地相参,若要获得健康,就要顺应自然界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立秋节气是由热转凉的交接时期,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 “生、长” 开始向 “收、藏” 转变。人体与外界一致,此时也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期。根据《黄帝内经》所提出的养生原则,立秋起,养生宜养“收”。立秋之后,要顺应四时养生的规律,无论是在精神、起居、运动还是饮食方面,都要以“收”、“养”为原则。
03 精神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立秋之后,在精神方面要做到“精神荣平”,即从容、平和、平静。在精神方面要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心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形容万物丰收的景象)之气。平时可以用玫瑰花、绿梅花、白菊花、陈皮、炒麦芽等泡水喝来舒缓情绪。
04 起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在生活起居方面,应做到早睡早起。立秋以后,在晚上十点左右入睡,早晨六点左右起床,与天地同步,每天睡眠8小时左右,可以保持最佳的身体状态。
立秋后天气依旧很炎热,但立秋后尽量不要在晚上睡觉时过度使用空调。因为立秋后虽然暑热未尽,但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往往是白天酷热、夜间凉爽。如在晚上睡觉时使用空调,容易使人出现身热头痛、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状。另外,睡觉时也不宜对着门窗,避免受到冷风侵袭而致病。
05 运动
立秋以后,天气渐渐转凉,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因此人体感到舒适,并处于松弛的状态,机体随之会有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此时,通过适当的运动可有效驱除“秋乏”。运动者可根据自身体质和爱好,选择散步、太极拳、爬山等轻松柔缓的项目, 运动量与夏季相比可适当增大,运动时间可加长,但要注意强度不可太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06 饮食
民以食为天,在日常生活中,膳食的调养十分重要。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中医认为,治疗疾病,饮食为上,药物次之。通过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辨证应用,补养人体所需的精气。饮食之道与人的生、长、化、收、藏都密切相关。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且“其在天为燥”,可知秋季燥邪当令,易伤津液,容易出现口鼻、咽喉及皮肤干燥,也可出现或干咳无痰、或痰黏难咳的“燥咳”的表现。所以,饮食上宜适当选择具有滋阴润肺之功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百合、银耳等以滋阴润燥、益胃生津。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秋日宜收不宜散,而中医认为,酸性收敛,辛味发散,故立秋起,可适当吃一些酸味蔬果,如柠檬、乌梅、柑橘、柚子等收敛肺气。饮食上还要尽量少食辛辣,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以防泻肺气。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中提出“秋不食肺”的观点。这是从“五行学说”出发,肺属金,肝属木,金克木。秋季本身肺气较旺,如再过用补肺之品,就会导致肺气过旺,从而伤肝,可能出现胁肋疼痛、腹胀、乏力、心情低落等症状,尤其有肝脏慢性疾病更要注意。
此外,从立秋至秋分间为长夏,与五行“土脏”——脾相对应。此节气余暑未消,天气依然闷热,故仍需适当食用防暑降温之品,如绿豆汤、莲子粥、百合粥、薄荷粥等,此类食物不仅能消暑敛汗,还能健脾开胃,促进食欲。且立秋后降雨频繁而湿气重,而脾喜燥恶湿,故立秋后也要注意健脾化湿,以助脾气运化。
儿童秋季常见病
秋季腹泻
多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潜伏期2-3天,初期常伴有感冒症状,多数患儿还会有发热,体温在37.9~39.5℃。继之出现吐泻症状,一般可持续3-9天,平均5天左右,前3天症状最严重。
预防措施:注意饮食卫生,把好入口关,防止病从口入;餐前便后洗手,孩子的餐具、玩具定期消毒,护理孩子的人更要注意自身的卫生;3岁以下孩子可每年服用1次轮状病毒疫苗,3-5岁期间服用1次即可。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孩子。其常表现为:患儿口腔内颊部、舌、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预防措施: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多通风;减少孩子处于公共场所的时间;防止由于人群密集,病毒密度相对较大,孩子被传染。
流感
夏秋换季期,是流感病毒多发季节,孩子身体抵抗力低下,是流感病毒重点侵袭对象。因此,家长更应该加强对流感的预防。
预防措施:流感疫苗接种,让孩子接受小儿流感疫苗是增强对病毒免疫力的有效方法;室内空气流动缓慢,大量流感病毒积存在室内,定期消毒可以及时杀灭病毒,消除孩子流感隐患;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温暖而又空气流通的舒适睡眠环境,让孩子享受充足的睡眠。
上呼吸道感染
又称普通感冒,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若受到病毒的侵袭,孩子会出现发热、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咳嗽等症状。
预防措施: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多到户外活动;让孩子休息好,多喝白开水,饮食以清淡流质为宜。
过敏性皮炎
秋季空气中含有的动物皮屑、各种花粉、灰尘量大大增加,孩子对过敏抵抗力还很弱,很容易发生过敏性皮炎。
预防措施:换季期间,孩子在室内的时间逐渐增加,防止尘螨和霉菌显得更加重要;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清理卫生死角,尤其是高温潮湿地点;减少过敏性食物:在换季时分,尽量减少孩子食用容易诱发过敏症状的食物。
支气管哮喘
秋季由于昼夜温差大,若不注意添加衣物,易受凉,引发呼吸道感染。在呼吸道感染中,大部分以病毒感染为主,而呼吸道病毒感染与哮喘发作密不可分。同时,秋季的饮食中又增加了很多美味,包括大量的河鲜、海鲜,这也是引起哮喘发作的常见过敏原。另外,秋季由于季节变化,居住环境、衣着等发病面也发生一切变化,如门窗开启时间过少,室内粉尘、不良刺激物过多,也容易引起哮喘发作。
预防措施:有哮喘病史的孩子应尽量查出可能引起哮喘的致敏原因,避免与致敏物质接触;房间内要保持通风、干燥,床上用品应该经常曝晒和清洗,将可能诱发哮喘的尘土、皮屑、螨虫等去除掉,床罩以及床上用品应定期用开水烫洗以杀死尘螨;同时,孩子运动时不要过于劳累,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服、被褥,避免着凉而患感冒,还要加强营养,重视锻炼身体。
预防篇
这样预防,孩子更健康,从诱发疾病的源头上着手,预防疾病的发生。
饮食调护
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饮食;秋季干燥,鼓励孩子多吃一些水果,多喝温开水,可增加孩子的免疫力。
注意个人卫生
引导孩子勤洗手,从小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不仅有益于孩子健康,也可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
秋天是比较容易让人感到疲乏的季节,这时候保证充足的睡眠对健康十分重要。
进行适当的运动
想要少生病,从根本上还需要拥有一个强壮的体魄,让孩子进行适当的运动非常重要。游泳、散步、慢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合理穿衣
天气变化,注意及时衣物添减。早晚凉的时候可以给孩子加一件外套,防风又保暖。户外活动时也方便脱下,以免背后出汗受凉。
文字:中西医结合科 李隽
排版:宣传科 侯晶晶 | 审核:宣传科 杨馥羽
end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