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器官移植全部依赖于匹配的供体,然而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人造器官何时才可以变为现实?
你是否希望有一天可以更换身上的“零件”?
2010年裘德·洛主演的电影《重生男人》(Repo Men),就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医学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人造器官的商业化。我们可以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替换衰竭或者是病变的器官。
电影《重生男人》截图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C)具备分化成各种器官的能力。为了研究ESC的体外分化能力,科学家们陆续开发出了胚状体(blastoid)、类器官(organoid)、组装体(assembloid)和类原肠胚(gastruloid)等模型,也尝试通过将不同类型的ESC和胚外干细胞(extra-embryonic stem cell)聚集形成类胚体(embryoid)。然而,体外培养的干细胞能否独立地产生完整的原肠胚样结构(gastrulating embryo-like structure),目前依然是科学界的一大挑战。
2021年Nature杂志上报道了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Jacob H. Hanna课题组开发的一种仿生子宫(ex utero setup)。该装置带有滚筒培养系统、气体和压力调节模块,可以实现干细胞的静态和动态培养。Hanna团队利用该装置,成功实现了小鼠胚胎的体外培养。通过组织学、分子和单细胞 RNA 测序分析,证实通过仿生子宫培养的小鼠胚胎可以正常生长6天。
Jacob H. Hanna团队开发的两代ex utero装置
近日,Cell杂志上报道了Jacob H. Hanna团队的又一突破性进展。研究人员基于升级版仿生子宫,利用初始态胚胎干细胞(naïve ESC)构建了合成胚胎(synthetic Embryo, sEmbryo)。这是科学家首次利用培养皿中的干细胞体外合成胚胎。
研究亮点一:初始态ESC可以形成胚胎组织和胚外组织
初始态ESC可以分化为滋养层干细胞(Trophoblast stem cell, TSC)和原始内胚层细胞(Primitive endoderm, PrE),Cdx4和Gata4分别是ESC向TSC和PrE分化的关键因子。目前,所有的原肠形成前胚胎模型都是由胚胎衍生的TSC细胞(embryo derived TSC, eTSC)所构成。因此,Hanna团队希望通过在初始态ESC中瞬时过表达调控因子(Cdx4或Gata4)生成TSC和PrE,然后再将上述细胞聚集形成小鼠合成胚胎。
研究人员为此构建了三种初始态ESC细胞系:野生型(WT),多西环素诱导Gata4表达细胞(iGata4)以及多西环素诱导Cdx2表达细胞(iCdx2)。将三种细胞混合之后,可以在体外形成蛋筒状结构(egg-cylinder)。通过免疫荧光发现,WT ESC定位在胚体(embryo proper)上,iGata4 ESC定位在内脏内胚层(visceral endoderm, VE),iCdx2 ESC定位在胚外外胚层(extraembryonic ectoderm, ExE)。
蛋筒结构的免疫荧光染色
研究亮点二:合成胚胎具有器官特异性祖细胞
为了验证上述蛋筒状合成胚胎是否可以发育到原肠形成后期,研究人员将经过不同条件处理的初始态ESC,iGata4 ESC以及iCdx2 ESC混合培养。第3天转移至非黏附的细胞培养板,置于摇床中继续培养。第5天将蛋筒状的合成胚胎转移至仿生子宫装置上。第8天获得的合成胚胎,相当于天然E8.5胚胎(小鼠的妊娠期大概是20天)。在培养的过程中,合成胚胎也会像天然胚胎一样,经历发光、对称破坏(symmetry breaking)和原肠胚形成等一系列过程。
合成胚胎体外培养示意图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在合成胚胎中成功识别出杯状外胚层(cup-shaped epiblast)、胚外外胚层以及内脏内胚层细胞。在培养到第8天的合成胚胎中,已经可以发现神经皱襞(neural folds),神经管(neural tube),前脑(forebrain),中脑(midbrain),脊索底板(notochord floor plate),肠管(gut tube)、心芽(heart bud)等器官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
培养第8天的合成胚胎与天然E8.5胚胎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比对
研究亮点三:胚外组织可以在合成胚胎中充分发育
在培养的第 7 天,研究人员发现卵黄囊(yolk sac, YS)开始扩大并包裹住胚胎背侧。此时,羊膜(amnion, AM)、外胎盘(ectoplacental cone, EPC)和卵黄囊血岛(yolk sac blood island)等结构变得十分明显。等培养到第 8 天,羊膜变成从背部包裹胚胎的最内层膜,带血管的卵黄囊在其外侧,而外胎盘则附着于卵黄囊的另一侧。合成胚胎便这样在卵黄囊和羊膜内充分发育。此外,血岛(blood island, BI)在合成卵黄囊中变得随处可见,通过流式分析还发现了造血祖细胞的不同亚型。
培养7-8天的合成胚胎显示出羊膜、卵黄囊、尿囊等结构的存在
展望
目前的器官移植全部依赖于匹配的供体,然而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人造器官何时才可以变为现实?
不妨想象一下,假如临床医生从患者的皮肤、肝脏、血液中提取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然后可以在实验室人工合成胚胎,最终制造出患者需要的替代器官,顺利完成器官移植。由于该器官来源于患者自身的细胞,无需额外寻找供体,更不用顾虑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尽管学术界有人质疑本文中的合成胚胎不能算是真正的胚胎,只能算是类胚体。但至少,Jacob H. Hanna团队的这项成果,让我们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Jacob H. Hanna教授展示合成胚胎
除了人造器官,合成胚胎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干细胞的命运决定,一直是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果蝇、斑马鱼和小鼠等动物模型是该领域常用的动物模型,极大推动了干细胞学的发展,但动物模型终究还是与人体实际存在差异。而直接使用人类胚胎又将面临着诸多伦理、甚至是法律层面的问题。因此,在研究工具方面,我们是否还可以有其他选择?
Jacob H. Hanna团队开发的合成胚胎,来源于培养皿中的细胞,虽然尚不能完全模拟天然胚胎,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外器官模型。从实验工具角度考虑,潜在的发展方向可以有以下三点:
1)由于仿生子宫装置的细胞培养模块具备透光性,是一种用于器官发育可视化研究的理想装置。通过活体成像手段,我们可以观察器官形成过程;
2)基于合成胚胎,可以研究发育早期的基因功能、蛋白互作、分子机制,也会帮助理解部分罕见病的发病机制;
3)基于临床样本构建的合成胚胎,如果能进一步形成患者病灶,可以作为疾病体外研究模型,甚至可以实现为患者“替身试药”。
笔者认为,人工合成胚胎将在再生医学、器官移植、罕见病研究、干细胞研究、药物开发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2)00981-3#%20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416-3
3.https://phys.org/news/2022-08-synthetic-embryo-breakthrough-human.html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