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团队成功完成K-Clip®经导管三尖瓣环修复系统首植
2022年8月5号,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李捷主任心脏团队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心脏团队周达新教授、张晓春教授、李伟教授的协同下,在多学科合作下,成功完成了汇禾医疗全球首创的三尖瓣环修复器械K-Clip®在华南地区的首例植入,手术结果满意,时间仅用了不到1小时。
病例简介
患者: 77岁,女性
现病史:5余年前出现胸闷,活动后气促,伴心悸,于其他医院就医治疗。近期胸闷气促症状加重,伴心悸到我院进一步寻求治疗;经心脏彩超提示“极重度三尖瓣返流”瓣膜病收入我科。
既往病史:房颤多年
心超提示:右房增大、三尖瓣瓣环扩张、三尖瓣反流(极重度-瀑布样,5~6+)伴三尖瓣巨大瓣叶对合间隙、二尖瓣反流(轻度)。
术前CT:三尖瓣环扩张,周长140mm,面积1474平方毫米。最大径49mm。前后径增大明显。
手术策略
经心脏团队术前评估此患者外科手术高危,建议使用经导管介入修复三尖瓣环,结合术前超声反流位置以及术前CT测量瓣环扩张明显拟采用两个14#的K-Clip ®分别夹合后瓣偏隔瓣瓣环处及后瓣偏前瓣瓣环处位置,缩小瓣环,增加瓣叶对合,减少反流。
手术过程
颈静脉穿刺后,将K-Clip ®输送系统送达右心房内。在超声医生指引下,对K-Clip ®的输送系统进行调姿,将K-Clip ®锚定部件件到位。
2,到位后,将自攻螺丝攻入瓣环组织,夹合部件打开到最大,对目标瓣环位置进行夹合。判定三尖瓣环周长面积减少,反流降低至3+,评估冠脉无影像,解离第一个夹子;再将另一个#14的K-Clip®植入后,三尖瓣反流量降低到1~2+,对其效果满意解脱第二个夹子。退出输送系统。
术后评估三尖瓣反流程度从极重度反流(5~6+)下降为轻中度反流(1~2+),评估冠脉血流通畅,令人满意,即结束手术。 术前超声: 极重度反流(5~6+)
术后超声: 轻中度反流(1~2+)
术后DSA: 2个K-Clip®植入后
罗建方教授表示: 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影响着超过全球7000万人口。研究表明,中重度TR在人群中很常见,且患病率随着人群年龄增长而增长。目前中重度TR已被证实可以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因此,纠正或减少TR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目标。多中心的临床实践表明,K-Clip®可有效降低TR,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术者一致认为,K-Clip®经血管三尖瓣修复术操作较为简化,经颈静脉入路更是进一步降低了手术风险和对患者的创伤。
关于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
三尖瓣反流是常见瓣膜疾病,据报道,82%的男性和86%的女性会出现TR。轻度TR被认为是良性病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TR反流程度会逐渐加重。在美国,至少有160万人为中度或重度的TR,患病率估计为0.55%-0.78%。研究表明,TR与死亡率的增加独立相关。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患者手术时间通常较晚,主要是由于手术量低和单纯三尖瓣手术的围手术期风险高。[1]
三尖瓣是由相互连接的各组成部分构成的复合体(complex),包括连接于房室交界的瓣叶,附着于室间隔或乳头肌并悬吊瓣叶的腱索,及心室壁起源的乳头肌。在瓣叶连接处,右房肌与瓣叶表面重叠0.5-2mm。故正常瓣膜功能的维持不仅需各组成部分功能正常,尚需毗邻右房和右室功能正常,才能发挥括约肌样收缩和瓣口向心室心尖侧偏移,和通过心肌的连续性与左室相互作用等功能。从解剖学上看,纤维性三尖瓣环模糊不清且不完整,尤其是在右室游离壁对应的区域(因相对于对应于室间隔的区域,该区域具潜在扩张的可能)。三尖瓣环为非平面的,几成椭圆形,但随右室扩张则愈圆。再则,其形状可因右房和(或)右室及主动脉的扩张而扭曲。可根据瓣叶结构和功能对三尖瓣关闭不全进行分类:
(1)瓣叶的病理性改变导致瓣叶缺损或对合不良,称为原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primary TR);
(2)三尖瓣环扩张致瓣叶覆盖不足(insufficient leaflet coverage),称为房性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atrial secondary TR);
(3)心尖移位合并瓣叶栓系时瓣叶对合不足,称为室性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ventricular secondary TR)。
房性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与右房和三尖瓣环的明显扩张有关,通常三尖瓣瓣叶栓系(tethering)或幕样突起(tenting)较少。正常或轻度扩张的右室形态上多呈三角形,并保留其功能。(4)心脏植入电子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对瓣叶或瓣下结构的直接影响.[2]
多项研究表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死亡率与其严重程度独立相关。其次,外科单纯针对TR的外科手术治疗并不常见,且与8-10%的住院死亡率相关,患者无良好的治疗手段。加之,经导管修复和置换技术的早期成功提供了一种相对低风险治疗的可能。基于以上原因,对先前“被遗忘的瓣膜”(forgotten valve)——三尖瓣关闭不全近年来引起强烈的学术关注和医学专家的浓厚兴趣。[2]给患者带来一种新的治疗手段,造福患者。
专家简历
罗建方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院长、广东省人民医院血管病诊疗中心主任、广东省冠心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 (FACC)、欧洲心脏病协会Fellow (FESC)、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Fellow (FSCAI)、首批Global Hybrid Algorithm Community国际认证Hybrid CTO带教专家、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治疗)导师。
李捷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组委员、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协会结构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介入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高血压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心血管质控管理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委员、中国大湾区心脏协会精准诊疗分会委员、中国结构周秘书长、血管疾病多学科协作论坛(VMDT)秘书
参考文献
[1]Kyla M. Lara-Breitinger, Christopher G. Scott, Vuyisile T. Nkomo, et al.Mayo Clin Proc. XXX 2022;nn(n):1-13. doi:10.1016/j.mayocp.2022.05.015
[2]Hahn RT, Badano LP, Bartko PE, et al.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pathophysiology, severity grading and outcome. Eur Heart J Cardiovasc Imaging. 2022;23(7):913-929. doi:10.1093/ehjci/jeac009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