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免疫组织化学?
上期课程回顾
上一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30周年系列公开课”的课程中,侯英勇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分子病理那些事 免疫组织化学(IHC),侯老师详细介绍了何为免疫组化,免疫组化的操作以及免疫组化的“分子病理”。
内容摘要
什么是免疫组织化学?
利用免疫学原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在抗体上的显色物质(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色原体)显色来检测组织细胞抗原,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半定量的检测技术。
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组织中未知的抗原
原位(在组织细胞成分原始位置上发生化学反应)
抗原:
定义: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与致敏淋巴细胞等,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
性能:
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免疫反应性:与相应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等)发生特异性结合
图1
抗体:
定义: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出一类具有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g)。
分类:IgG、IgM、IgA、IgD、IgE
结构:
图2
图3. 抗体制作过程
免疫组化检测放大系统:
图4
免疫组化对照分类:
图5
作用:
阳性对照——检验试剂敏感性、染色流程
阴性对照——检验试剂特异性
抗原修复:
进行抗原修复的原因:常规的石蜡切片标本大多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结果使得:
1、抗原性物质形成醛键、羧甲键而使部分抗原决定簇被封闭了;
2、蛋白之间发生交联而使抗原决定簇隐蔽。
抗原热修复原理学说之一:
“石善溶说”:固定通过改变蛋白结构降低免疫反应性,热修复逆转大部分福尔马林导致的蛋白修饰,冷却后会重建“近天然”的结构,免疫反应的恢复是通过蛋白表位的复性。
图6. 抗原修复的常见类型
抗原修复的主要影响因素:修复温度、修复时间、修复液成分及pH值等。
图7
免疫组化的操作
免疫组化染色操作规程:
图8
图9. HER-2配合Max Vision检测放大系统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步骤图解
免疫组化的发展:
1、1991,抗原热修复——石善溶
2、1992,聚合物酶标二抗技术1992年——郭金灿博士首先把标记酶进行聚合形成一串具有30——200标记酶分子的聚合物,然后偶联到二抗上。
3、2002,兔单克隆抗体技术2002年——Katherine Knight为免疫组化提供了丰富、高质量的抗体。
4、2017,大通量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22017——郭金灿博士多、快、好、省。
免疫组化的“分子病理”
直观、特异、灵敏、原位、形态
图10
设计:鹏飞
编辑:颖
本公众号发布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衡道医学病理诊断中心及相关版权方所有,内容仅供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的转载是侵权行为,版权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