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起搏器植入方面,开展了各种单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心动过缓(包括希浦氏系统起搏和无导线起搏器技术),以及埋藏式心脏除颤器(ICD)预防心脏性猝死和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LOT-CRT)。病房全体医护人员,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以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为广大心律失常疾病患者提供医疗、康复服务。
7月15日,大医二院心内三科杨东辉主任团队成功为一位82岁高龄的患者植入Micra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据杨东辉主任介绍,该起搏器仅有胶囊大小,重量约2g,可以帮助心脏停搏患者维持稳定的心跳。
82岁的高大娘(化名)多次因心动过缓而出现头晕、黑朦等症状,入院后常规心电图检查提示心率43次/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为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记录日间心跳最长间歇达5.9秒,即“心脏停搏”5.9秒,这种情况需要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进行治疗。由于患者多年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不佳,同时体型消瘦,若使用常规起搏器植入皮下,伤口不易愈合、容易导致感染。考虑到患者的基础情况和安置常规永久起搏器存在的风险,杨东辉主任团队经过缜密评估,同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后,决定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来辅助心跳。
与传统起搏器相比,无导线起搏器创伤微小,无需切开皮肤,无需制作囊袋,无需经颈胸部血管放置电极导线,体积和重量为传统起搏器的十分之一,大大降低了传统起搏器并发症的发生率。
无导线起搏器VS传统起搏器术后胸部X线照片
手术采用局麻方式,仅仅1个小时的时间,杨东辉主任团队就利用患者腿上的股静脉作为通路,将只有2克重的小“胶囊”起搏器植入最佳起搏部位。植入后起搏器功能测试参数良好,术后12小时患者下床自由活动,头晕、黑朦等症状完全消失。小小“胶囊”起搏器,解决“心脏停搏”大问题,此项新技术的开展将为需要起搏治疗的患者提供更多、更优的治疗选择。
什么是“无导线起搏器”?
起搏器治疗严重心动过缓已经有60多年临床应用历程,无导线起搏器是近两年在起搏领域的最新技术。无导线起搏器,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导线,只有一个胶囊的大小,体积较传统起搏器减少了93%,重量只有1.73g,并且预估使用寿命长达12.8年,兼容3.0T全身核磁共振扫描检查。
与传统永久起搏器相比,无需在胸部制作囊袋,无需颈胸部血管穿刺,无需植入电极,无胸部伤口和疤痕、无凸起;没有电极导线脱位、磨损及囊袋感染的风险,避免了传统起搏的主要并发症。
无导线起搏器与普通起搏器、曲别针、口服胶囊大小比较
无导线起搏器更适合哪些患者?
1. 年纪较大人群,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2. 合并疾病可能增加血管并发症以及伤口感染风险。比如,存在肺气肿、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等患者。
3. 生长发育期间的青少年。对他们来说,如果植入传统起搏器,体内的导线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过多的导线必然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
4. 解剖受限患者。比如既往有多次起搏器植入造成血管阻塞,或者血管畸形,无法从颈胸部血管植入传统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患者。胸部无合适位置制作囊袋。
5. 不愿在前胸留下疤痕囊袋及导线植入的患者。
心内三科简介
心律失常亚专科病房,主要收治各种疑难心律失常患者。针对各型心律失常疾病,科室具有先进的诊疗设备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诊疗体系,确保患者得到精准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
目前在心脏电生理方面,开展了心内电生理检查术、房室结折返性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以及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术,同时开展房颤的冷冻消融治疗以及左心耳封堵技术预防心源性卒中。
在起搏器植入方面,开展了各种单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心动过缓(包括希浦氏系统起搏和无导线起搏器技术),以及埋藏式心脏除颤器(ICD)预防心脏性猝死和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LOT-CRT)。病房全体医护人员,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以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为广大心律失常疾病患者提供医疗、康复服务。
供稿:心内三科 杨东辉
编辑:宣传与文化建设部 姜晨
审核:宣传与文化建设部 郭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