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18F-FDG PET/CT-MR多模态诊断腹膜后平滑肌肉瘤

2022-08-08 17:29   西安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因此,本例腹膜后肿块考虑为平滑肌肉瘤。肝脏低密度结节灶,在MR图像T1相和T2相都与血管瘤近似,但增强特点与腹膜后肿块一致,PET图像上也有轻度代谢,基本上可以排除血管瘤,肝脏病变诊断为恶性病变的几率就明显增大,所以要考虑平滑肌肉瘤的肝转移灶。总之,PET/CT-MR多模态的影像特征,对于提示组织的可能起源成分,病变良恶性判断,多种病变的相互关系都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各种影像特征的综合分析,可以达到更精准的诊断,甚至接近或者达到病理诊断的程度。对于比较疑难的病例,建议使用这种多模态影像技术,来提高我们影像医生的诊断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病史摘要

患者,女44岁。腹部疼痛数年,查腹部CT:腹膜后肾门水平占位。 肿瘤指标:无异常。

血常规:无异常。

PET/CT图像

14811659946221480

46411659946221815

31091659946221924

62361659946222013

PET/CT-MR图像

24061659946222103

45751659946222214

64861659946222322

21521659946222419

PET-MR多模态检查所见

左肾门水平腹膜后可见团块状软组织病变,似由多个病变融合而成,与邻近肾静脉分界不清,大小约3.5cm×3.1cm×3.7cm;MR图像上该病变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像上呈不均匀稍高信号,ADC图上呈不均匀稍低信号,边缘清晰,注入GD-DTPA后增强扫描示:该病变动脉期、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以边缘为著,延迟期强化范围较前扩大,强化程度略减低;PET图像上该病变上缘及前内侧缘局部呈放射性摄取轻度异常增高,SUV最大值约3.8,病变大部未见放射性摄取明显异常增高

肝S4a段可见类圆形低密度结节灶,最大截面约1.5cm×1.5cm,CT值约32Hu;MR图像上呈结节状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示: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期逐步向内强化,延迟期完全强化;PET图像上呈放射性摄取轻度异常增高,SUV最大值约2.9。

PET-MR多模态检查结论

左肾门水平腹膜后团块状软组织病变,MR图像异常信号、轻度弥散受限并不均匀渐进性强化,多考虑恶性病变,平滑肌肉瘤可能性大。

肝S4a段类圆形低密度结节灶,MR图像异常信号、弥散不受限并渐进性强化,呈FDG代谢轻度异常增高,多考虑为恶性病变,转移性病变可能性大。

病理结果

9131659946222509

讨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相对少见,其发病率占全身肿瘤的百分之0.07-2.0 ,而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更是罕见的深部软组织肉瘤,发病率位居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第3位,前2位为脂肪肉瘤及纤维肉瘤。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以中老年人多发,发生于儿童者少见,约2/3为女性。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可发生于腹腔和/或盆腔腹膜后的任何部位,其主要起源于腹膜后血管壁的平滑肌组织。生长方式有三种:①完全长在血管外,常见(62%);②完全长在血管内,少见(5% );③同时长在血管内外 ( 33%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常与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分界不清,容易侵犯腹膜后大血管,此征像较有特征。腹膜后平滑肌肉瘤常为单发,形态不规整,常呈分叶改变,肿瘤有包膜时而边界清楚,当其存在周围浸润时则表现为边界不清。平滑肌肉瘤晚期主要通过血行转移,转移率较胃肠道平滑肌肉肉瘤高,肝、肺部转移最常见,淋巴转移少见为特征。

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相关性

多数腹膜后平滑肌肉瘤表现为肿块密度/信号不均匀, 实性成分密度/信号与肌肉接近,坏死区域CT表现为低密度影, T2WI 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当肿块内伴出血时 T1WI 表现为稍高信号。 根据一项118例平滑肌肉瘤(包括 23例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影像学研究,大而广泛的坏死为常见的表现,钙化罕见,同时也有研究认为,坏死是平滑肌肉瘤发生转移的重要预测因素,坏死范围越大,恶性程度越高。

鉴别诊断

1、脂肪肉瘤:是常见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占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4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肿块,接近 1/2 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确诊时瘤体直径已达 20cm以上。多数脂肪肉瘤因肿块内脂肪成分易与 LMS 鉴别,同时 30%的脂肪肉瘤可出现钙化,这在LMS中并不常见。 2. 淋巴瘤 :腹膜后淋巴瘤可表现为多个淋巴结肿大或软组织团块影,CT 通常表现为密度均匀软组织肿块,增强后呈轻度增强,强化程度弱于 LMS。MRI常见的是T1低信号和 T2等或高信号结节及肿块,伴有中度增强,通常肿块仅包绕或推挤周围血管结构,表现为“血管漂浮征”,未经治疗的淋巴瘤,钙化和坏死均不常见。 3. Castleman病 :发病年龄较轻,多见于30~40 岁,本质上是淋巴组织良性反应性增生,保持淋巴结的基本形态,边缘较光滑,密度均匀,少见坏死和出血;可见不同 形态的钙化;增强扫描多呈显著且持续性强化。 4. 神经源性肿瘤:占腹膜后肿瘤的10%~20%。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脊柱两侧,边界清楚,为囊实性或实性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伴有椎间孔形态改变。

PET多模态优势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引起的临床症状较晚,CT是重要的检查手段,MRI可作为疑难病例的补充检查。本病典型的CT影像学是密度相对不均的软组织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其容易侵犯后腹膜血管特别史大血管是较有特征的表现。 本例左肾门水平腹膜后团块状软组织病变,MR图像T1和T2相其实质信号与肌肉信号相近,弥散不受限并渐进性强化,PET图像上呈FDG代谢轻度异常增高,这些多模态影像特征都提示肿块是恶性的,而且可以提示是肌肉组织起源的。因此,本例腹膜后肿块考虑为平滑肌肉瘤。肝脏低密度结节灶,在MR图像T1相和T2相都与血管瘤近似,但增强特点与腹膜后肿块一致,PET图像上也有轻度代谢,基本上可以排除血管瘤,肝脏病变诊断为恶性病变的几率就明显增大,所以要考虑平滑肌肉瘤的肝转移灶。总之,PET/CT-MR多模态的影像特征,对于提示组织的可能起源成分,病变良恶性判断,多种病变的相互关系都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各种影像特征的综合分析,可以达到更精准的诊断,甚至接近或者达到病理诊断的程度。对于比较疑难的病例,建议使用这种多模态影像技术,来提高我们影像医生的诊断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原发性腹膜,平滑肌肉瘤,肌肉瘤,PET,软组织,腹膜,模态,诊断,平滑,肿块,信号,血管,密度,强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 66岁男性,PET/CT在肺癌分期及疗效评估的临床应用
    打开APP 西安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 23岁女性,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
    打开APP 西安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