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中成药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应用指南》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正式发表。
——《中成药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应用指南》正式发表
2022年8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中成药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应用指南》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正式发表。该指南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闫慧敏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在玲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郝静教授共同牵头。
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约有52.5万名五岁以下儿童死于腹泻病,WHO把腹泻病的控制列为全球性战略。目前,治疗小儿腹泻病存在抗生素滥用等问题,许多腹泻采用抗生素治疗不但无治疗效果,且杀死体内正常菌群,破坏微生态平衡,甚至造成患儿免疫力下降,使腹泻迁延不愈或继发二重感染。中医药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临床使用中成药治疗小儿腹泻时常出现药物选用不合理等情况。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的委托下,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闫慧敏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在玲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郝静教授共同牵头,近100名行业内中西医临床专家、指南研究方法学专家、药学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坚持“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制订了《中成药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
本指南通过简化证候识别,旨在编制既能方便西医医师掌握使用,又能够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特点的中成药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应用指南,指南将急性腹泻、慢性迁延性腹泻、抗生素相关腹泻、消化不良性腹泻及轮状病毒肠炎与中医的湿热泻、脾虚泻及风寒泻相对应,在此基础上,明确用药指征,体现中成药作用的精准化、个性化特点的推荐模式,尤其适合西医师、全科医师和基层医务工作者临床应用。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是我国第一部将使用对象主要定位于全科医师、西医师,并由中西医专家共同研究编制的中成药循证实践指南。指南项目发挥中西医专家协同优势,形成“经验”与“证据”有机结合的决策模式,促进“临床选药”向“循证用药”的跨越,彰显中医药独特优势,促进形成中西医联合用药方案,提升西医对中医药的认知,有利于改善中成药在医疗机构被限制使用的困境,促进了成建制的中西医协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团队形成,有利于促进中西医融合、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