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教授团队成功完成两例WeFlow-Arch™临床试验入组
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震教授团队成功完成两例WeFlow-Arch™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临床试验(GIANT注册研究,项目编号:NCT04765592)。针对两位患者的主动脉弓动脉瘤,术后主动脉弓部及分支重塑良好,专家表示该产品有望成为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的新未来。
Clinic門诊腔内血管
病例分享
病例一(男性,59岁)
既往史:高血压,急性脑梗死,冠心病。
术前CTA:真性主动脉弓动脉瘤,累及范围:Z0区,瘤体最大直径:59.2mm;升主动脉长度73mm,直径(正常):44.7mm,近端锚定区长度73mm;IA,LCCA,LSA直径分别为:15mm,8.4mm,8.7mm。
手术策略:利用WeFlow-Arch™进行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并重建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并用弹簧圈封堵左锁骨下动脉近端。
手术过程(一):猪尾导管经LSA入路,行术前造影;
手术过程(二):经股动脉入路,输送升主模块支架至升主动脉,避免覆盖IA开口部位;内嵌升主覆膜支架规格:WFA-AS-46-46-12-12-50;
手术过程(三):经ⅠA和LCCA入路,分别建立分支支架通路;
手术过程(四):球囊扩张分支支架通路;
手术过程(五):输送分支支架至升主支架内嵌部分;分支覆膜支架规格1:WFA-BS-09-13-140-S,分支覆膜支架规格2:WFA-BS-16-13-120-S;
手术过程(六):依次释放ⅠA分支支架,LCCA分支支架,完成分支重建;
手术过程(七):经股动脉入路,依次输送两段内嵌弓段覆膜支架模块,并完成弓部重建;弓段覆膜支架规格1:WFA-RS-42-34-200,弓段覆膜支架规格2:WFA-RS-34-34-100;
手术过程(八):于LSA行血管封堵术;
术后结果:动脉瘤被完全隔绝,主动脉支架及IA,LCCA分支支架形态良好。
术后CTA:
病例二(男性,72岁)
既往史:高血压,冠心病。
术前CTA:诊断为真性主动脉弓动脉瘤,累及范围:Z0区;瘤体最大直径:73.8mm;主动脉溃疡位置:Z1区,最大溃疡处主动脉直径:52mm。升主动脉长度82mm,直径(正常):43.9mm,近端锚定区长度66mm;IA,LCCA,LSA直径分别为:14.9mm,8.9mm,9.1mm。降主动脉段有扭曲。
手术策略: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位;利用WeFlow-Arch™ 进行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并重建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并用弹簧圈封堵左锁骨下动脉近端。
手术过程(一):输送鞘通过降主动脉扭曲段;
手术过程(二):猪尾导管自LSA入路,行术前造影。
手术过程(三):自股动脉入路,输送升主模块支架至升主动脉,避免覆盖ⅠA开口部位。升主动脉覆膜支架规格:WFA-AS-44-44-12-12-50;
手术过程(四):经ⅠA入路和LCCA入路,分别建立分支支架通路,并使用球囊扩张;
手术过程(五):分别释放ⅠA分支支架,LCCA分支支架,完成分支重建;分支覆膜支架规格1:WFA-BS-16-13-120-S,分支覆膜支架规格2:WFA-BS-09-13-130-S;
手术过程(六):经股动脉入路,分别输送两段内嵌弓段覆膜支架模块,并完成弓部重建;弓部覆膜支架规格1:WFA-RS-40-36-200,弓部覆膜支架规格2:WFA-RS-36-36-100。
手术过程(七):用三叶球囊行支架后扩张;
手术过程(八):造影观察支架形态,并行LSA动脉封堵术;
术后结果:动脉瘤及溃疡部分被完全隔绝,主动脉支架及ⅠA,LCCA分支支架形态良好。
术后CTA(病变部位特写):
专家介绍
李震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河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及内脏动脉学组副组长;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委员会常委 。
专家介绍
徐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河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及下肢静脉血栓与肺栓塞学组副组长;
河南省健康科技学会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 。
本篇文章经专家/主办方授权发布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