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女性肺部出现5cm肿块,到底是什么?
一名26 岁年轻女性,无吸烟史,因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和咯血等症状就诊。胸部CT扫描结果显示左肺下叶有一个 5.2 厘米的中央肺肿块,肿瘤标准化摄取值为15.2(图1)。随后患者进行了左肺全肺切除,术后未接受任何进一步治疗,在随后17个月的随访时间里,没有发生头颈部病变,肺部病灶也没有复发迹象。
那么,患者左肺部的肿块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图1. 胸部CT扫描结果
肿块特征及检查结果
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累及支气管和支气管周围的肺组织,而显微镜下观察显示,肿瘤有支气管内乳头状外生成分和侵入支气管壁和肺泡肺实质的内生成分。肿瘤整体呈基底样外观,细胞排列成吻合的粗小梁和巢状,周围有局灶性栅栏,伴有致密的纤维化至透明样间质。肿瘤细胞表现出整体高度的单态性。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后发现肿瘤对p40和CK5/6具有弥散/强标记,对TTF1具有弥散/中等标记,而Napsin-A为阴性。肿瘤对粘液胭脂红呈阴性。EB病毒和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原位杂交结果均为阴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也为阴性(肿瘤比例评分为 0%)。
接下来对648个癌症基因进行了二代测序,没有发现典型的驱动基因突变,只是在PATCH1、FGFR3、BLM、SHH、OLIG2和WNK1基因中发现了未知意义的突变。值得注意的是,全转录组RNA测序检测到一个融合了DEK外显子1-7和AFF2外显子9-21的融合基因突变DEK:AFF2(图2)。
图2. DEK:AFF2融合基因示意图
融合基因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基因的部分或全部编码区相连构成的嵌合基因。融合基因的表达产物为融合蛋白。80%的融合基因是染色体不稳定的产物。临床上大约有接近20%的肿瘤患者携带融合基因。相对于突变基因,融合基因更能体现肿瘤染色体的不稳定性。融合基因的检测在癌症的诊断治疗中也越来越重要。
什么是DEK:AFF2癌?
2019年,DEK:AFF2融合基因(DEK:AFF2癌)首次在颅底的非角化鳞状细胞癌中发现,之后又有24例发生在头颈部的DEK:AFF2癌(主要是鼻窦癌和鼻咽癌)。患者的年龄分布很广(18-79岁),女性居多。
而此项病例报告则是第一份关于DEK:AFF2肺癌的报告,与先前报道的DEK:AFF2癌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病理学上都表现为混合的内/外生长模式、基底样特征、在没有明显角化的情况下形成局灶性角蛋白珠、p40和CK5/6的弥漫性表达,以及细胞学单态性。这表明DEK:AFF2癌不局限于头颈部区域的肿瘤家族,也可能涉及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及其他部位。
对于不吸烟的年轻人,鳞状细胞肺癌的诊断极为罕见,除了需要考虑NUT癌、EB病毒相关的淋巴上皮瘤样癌、人乳头状瘤病毒以及气管支气管乳头状相关的癌症之外,还应将DEK:AFF2癌考虑在内。
小结
DEK:AFF2肺癌的报告扩大了融合基因相关肺癌的范围。DEK:AFF2融合基因的检测可成为诊断鳞状细胞肺癌的标志之一。对于从不吸烟的年轻患者,在没有已知潜在致癌突变或已知病毒病因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检测是否有DEK:AFF2融合基因。DEK:AFF2融合基因在鳞状细胞肺癌中的患病率以及其在肺部的临床特征还需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