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内迎香
内迎香Neiyingxiang
部位:在鼻孔内,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的黏膜处。
取穴:仰靠坐位,在鼻孔内,当与上迎香穴相对处的鼻黏膜处取之。
适应证:常用于目赤肿痛;鼻炎。
操作:治疗目赤肿痛,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如有出血性疾患的患者忌用;治疗鼻炎,毫针刺0.2~0.3寸。
【备注】
1,出处《窦大师针经》(内迎香二穴,在鼻孔内是穴。用箬叶做一次管,搏动出血、,治眼红肿痛,出血尤妙。)
2,名实考 《肘后备急方》巻一救卒死方载“取葱黄心刺其鼻”;《备急千金要》卷二十五所载“治中恶方”文字更明确:“葱心黄刺鼻孔中,血出愈。”然而明确用于目疾的治疗则见于《儒门事亲》。《窦太师针经》我本穴名曰“迎香”,与手阳明经穴“迎香”同名,《针灸玉龙歌》注作“内迎香”,以为区别。然而在古代针灸方中却仍可见径作“迎香”者,阅览文献时可通过主治及刺灸法加以辨别。明代《大本琼瑶神书》将“内迎香”归入手阳明经。
3,临床应用举例
(1)佘尝病目赤,或肿或翳,作止无时偶至亲息帅府间,病目百余日,羞明隐涩,肿痛不已。忽眼科姜仲安云:宜上星至百会,速以彼针刺四五十刺,攒竹穴、丝竹穴上兼眉际一十刺,反鼻两孔内,以草茎弹之出血。三处出血如泉,约二升许。来日愈大半,三日平复如故。(《儒门事亲乡卷一)
(2)心火炎上两眼红,好将芦叶搐鼻中,若还搐得毒血出,目内清明显妙功。注:内迎香,穴在鼻孔内,用芦叶或箬叶,卷作筒,搐鼻中,出毒血,大治眼红。(《针方六集·玉龙歌》)
(3)呃逆:单刺内迎香。[中国针灸,2012(6):558]
(4)嗅觉下降:针刺内迎香.,.L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 (2) :1-22]
(5)面神经麻痹后遗症:点刺患侧内迎香,疗效较好。[四川中医,2004(4):93-94]
(6)慢性鼻炎:针刺内迎香,治疗200例,有效率90%。[中医杂志,1995(8):476-477]
文章内容源自《针灸经外奇穴》一书,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