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IVD,负重前行!
横在国产IVD面前的有两座大山,一是国产替代,一是集采。
国家政策换着花样扶持,限制进口,支持国产。国产化看似是出路,其实充满竞争,每一次的展会,能看到的都是同质化的产品,质量相差无几,所拼搏的依然是价格战。
国产替代,要么替代的是进口的产品,要么替代的是落后的技术。和进口比,不少产品还存在差距,在大三甲市场不是那么容易替换掉;而技术替换很多是理论上的,并不一定符合实际的需求。就像发光替换荧光、胶体金,并不顺畅,小发光到现在也没跑出来标杆企业。如果仅是同行之间换来唤去,那仅是个零和博弈的游戏。
至于集采,则是中小IVD企业的噩梦。IVD集采时代已经来临,新冠试剂采出了白菜价,安徽发光试剂的集采执行的也特别彻底,眼下肝功生化的集采又开始了。
集采,最直观的感觉就是降价,安徽发光的集采整体降了接近50%。但深层次的是重塑市场格局,能够被邀请的企业才能够站上谈判桌,获得80%的采购量,这个资格和企业在当地的市场占有量有关,安徽一共就邀请了10几家,剩下的一小部分市场,不仅要降价,还得和几百家竞争。不仅淘汰了中小企业,也出局了大量的经销商。
整体来看,认真配合安徽集采的,获得了以量换价的机会。雅培、西门子、迈瑞新产业都尝到了甜头,罗氏诊断、贝克曼也失去了相关的市场。
下一次集采,每家企业必然是乖乖的配合了。大外企降价起来,国产企业的优势就不明显了。最近福建宁德的医保局文件里,把血球、POCT、生化、感染性检测、凝血都放进去了。IVD行业,最终会迎来全面的集采。
新冠这3年,整体IVD企业都过得很充实且有钱,稍微灵活一点的企业都能够在全球这个大市场上赚到足够的钱。目前大家的焦虑,只是停留在以后还能不能赚到同样的钱,凭什么这个企业赚得比我多的角度上。
新冠试剂总体上讲,产品不是核心竞争力,注册证和供应链能力才是。所以,新冠挣的钱,本质上是劳动密集型的钱,是政策驱动的钱,不是技术创新的红利。当然,IVD企业支撑抗疫所付出的努力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新冠带来的市场利润,可以为IVD企业未来发展带来缓冲,至少能够保证短期内不为企业的生存所担忧,以此换得下一个增长曲线的孵育。不过,我之前也分析过,IVD只是一个小行业,任何妄想再弄出一个价值几亿的单品出来是不现实的。这一行,说实话,都是挣得辛苦钱,靠着几毛钱、几块钱、几十块钱利润积攒起来的。
上市似乎是一条好的出路。这两年上市的IVD企业很多,我2015年入行时做市场分析所涉及到的十几家同行企业,基本都IPO了。就在过去的半个月,就有超过6家IVD企业或上市,或过会。相信未来,我们有100家上市IVD企业。但那只是进入了新的竞争,上市企业也有业绩暴跌,或被ST的。
创新似乎是唯一的出路,但其实也是一路荆棘。同行盯着模仿,大企业等着并购。在我看来,似乎只有好产品才能够带领企业穿越发展周期,未来的IVD行业,应该不限于有产品,而要是有好产品。而我观大部分的企业,执行产品研发的大都不去跑客户和市场,仅仅局限于逛展会,模拟同行设备,殊不知,基于客户需求的产品,才是有价值的。IVD行业,缺乏好的产品经理。
总的来看,IVD行业正处于蜕变阶段,正从有产品步入到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新冠、集采、国产化等诸多因素的加持,加速了这一转变。目前可我们是IVD大国,但还不是IVD强国。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还需努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